南方青年的凡人夢

人生,什麼才稱得上夢想呢?郭台銘曾批評當代年輕人「只以開咖啡店為滿足」。現在,南方傳來一股聲音,想要理直氣壯回覆郭董:實踐自我的生活,就是最「像樣」的夢想!

《行南》是一群在南方長大、讀書的台灣青年,在2011年6月成立的獨立媒體刊物。我們透過觀察、記錄南方的社會現象,進而思考問題;藉由採訪報導、評論社會議題,作為對社會認識與青年關懷的行動實踐。《行南》成員相信,青年只要有夢想、有理念,便可有更高的影響力,甚至可進一步改變世界。


去年底,《行南》參與成功大學零貳社的「潮南音樂節──青年、表態、談夢想」活動,從而有一系列採訪構想:希望延續活動能量,由南部青年的夢想做為對話起點,以激發更多人對理想生活的勾勒與想像,或許可作為我們這一世代社會實踐的方向指引。





第一站,家庭 「守護家庭,溫暖傳遞」

邱昭穎|30歲|高雄|家庭主婦與兩個孩子的媽

邱昭穎25歲就和當時在雲林麥寮六輕廠工作的先生結婚,接著又先後有了兩個孩子。先生收入四萬餘,要養活一家四口,生活的確不易,但她希望能夠多保留時間給家人:「即使公公常常暗示『一個人工作的收入可能剛剛好,兩個人工作才有生活品質……』,但我覺得,只要先生能接受,我想花時間陪孩子。」


雖然每月卡費、房租、保險、各種分期付款,就要花掉近三萬,但也許因為生活在南台灣的關係,昭穎認為:「生活還算有品質。」全家搬到高雄之後,昭穎對生活環境感到滿意,「我跟兒子假日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公園探險,高雄真的是公園天堂……相較之下,我實在不懂台北人為什麼需要帶小朋友去BabyBoss這類的遊戲場所。」

有別於多數年輕夫妻是雙薪家庭,而把小孩留給父母帶,昭穎堅持要親手帶孩子。「小孩與爸爸媽媽感情好,以後在外面不管碰到什麼事情,他都會想到我們。」為此,昭穎非常積極參加各種親職課程,期許自己做一個不用「糖果、餅乾、電視帶小孩」的媽媽。

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溫暖、互相支持的家庭。面對未來,如果真的需要工作,昭穎也希望能兼顧小孩。守護家庭的理想,她將不斷堅持下去。





第二站,部落「返回原生土地,建立『能給』的部落社會」

王欣怡|30歲|屏東|排灣族禮納里部落社工

王欣怡來自被八八水災重創的屏東瑪家鄉禮納里部落。因為先生是職業軍人,經常不在家,原本是護士的她,三年前有了孩子之後,便轉行當社工以兼顧家庭,同時完成另一個夢想──回到原鄉部落服務。「以前不會這樣想,但當媽媽後開始很想回部落服務,很奇怪。」母親的角色,讓欣怡對社群、原鄉的情感連帶變得更加強烈。

「我很擔憂部落的未來。」欣怡說道:「以前的部落生活是自給自足,自己種自己吃,從來不用擔心下一餐是什麼;但現在,部落好像變得過度依賴資源。不工作也可能有補助,這會怠惰你的生活,包括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但我認為不能用錢去搪塞一個人的需求。」

「為什麼我們都是去拿,而不是去給?」她總是困惑:「風災之後,為什麼不能自力做房屋重建,做心理重建,做文化重建?我們不應該一直依靠外面的漢人,自己回部落比較能夠真正幫助部落。」關心部落文化與青壯年人口外流的問題,欣怡與部落青年組成瑪家青年會,具體用行動實踐:他們鼓勵中壯年開始擔任部落幹部,接下文化傳承的工作;也致力下一代的部落文化教育,並尋思如何讓文化在新時代適應生存。

關於未來,欣怡想持續以文字或繪本記錄部落文化,希望有一天「部落能變得更強,不需要外來的資源……」她說:「我們自己就是資源,我們有能力告訴大家我們是誰、可以為社會做什麼事。」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91期3月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