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懷70年代 法蘭西風格豐碩的大導 克勞德米勒 Claude Miller

今年初夏,法蘭西新浪潮電影接班人─資深大導克勞德米勒(Claude Miller),因癌症不幸撒手人寰。記得當年在台北盛大舉辦的現代法國電影節,克勞德米勒帶著【春天的微笑】(Le sourire)來台宣傳,我有緣回台專訪他,爾後更陪伴米勒及其製片妻子安妮(Annie Miller)一起造訪故宮博物館;回到巴黎之後,還差點成為他的助導,可惜陰錯陽差沒有達成…;至今我還是對這位法國70年代大導的親切感到懷念,他完全沒有架子待人誠懇。

在他與病魔對抗期間,竟還能完成古典風格的遺作【寂寞心靈】(Therese Desqueyroux),本片也獲邀成為坎城影展非競賽類的閉幕作。片中的女主角奧黛莉朵杜(Aaudrey Tautou),與眾多曾與米勒合作過的法國女星,像是西西迪法蘭絲(Cecile de France)、露迪芬莎妮耶(Ludivine Sagnier)、茱麗德巴狄厄(Julie Depardieu)以及荷曼波林傑(Romane Bohringer)…等,為了向他致敬皆參與晚會,閉幕當晚傾盆大雨也讓氣氛格外感傷肅穆。在此,我除了講敘他的生平與電影事業,也將對他的遺作【寂寞心靈】做一個完整的評析。

生平與作品

克勞德米勒出生於1942年巴黎,來自一個不受宗教禮儀約束的猶太家庭,從小在巴黎的西方近郊長大。基於對文學與影像視覺的喜愛,他就讀了法國電影高等學院(現今的FEMIS,當年的IDHEC), 1961年畢業之後,克勞德米勒馬上成為第二次大戰前後法蘭西電影語法大師瑪歇爾卡內(Marcel Carne)的助導,之後亦曾在風格語調迥異的導演羅柏布列松(Robert Bresson),以及驚悚黑色電影導演米薛爾德維勒(Michel Deville)的手下學習。緊接著他與幾位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高達(Jean-Luc Godard)以及楚浮(Francois Truffaut)等人合作,不是擔任副導就是製片的工作,這段介於初學者與專業者的轉換期間,正是克勞德米勒電影功力養成的重要階段,也就是經歷了這樣紮實的過程,才能薰陶出他在藝術、文學等方面的才華。

他的創作醞釀期,還是得讓我們等到1976年,因為無法忍受當時對同性戀者不平等的排斥與偏見,他執導了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最佳步驟】(La Meilleure facon de marcher),這部清新寫實、主題尖銳的作品亦受到楚浮的讚許。然而他的第二部作品,改編自美國著名犯罪心理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絲(Patricia Highsmith)的同名電影【告訴他我愛他】(Dites-lui que je l'aime),卻未受到觀眾與影評的肯定,導致他只好往商業路線發展,去拍攝一些廣告片。所幸到了1980年,製片人喬治丹斯傑(Georges Dancigers)提議他去改編美國黑色小說家約翰溫懷特(John Wainwright)的作品,結果拍出了獲得凱薩獎肯定的【審判】(Garde a vue)。就這樣他的電影生涯再進階到另一個階段。緊接著,他創作出80年代最為出色的黑色電影大作之一【真愛大逃亡】(Mortelle randonnee),電影從描繪一位孤獨年邁的私家偵探出發,在一樁跟蹤一名女強盜犯的過程中,私家偵探卻因偷窺女強盜犯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不自覺地與對方產生了難以想像的心靈感應,即使他們從未正面相對過,但卻因為這樣的心靈感應,意外揭發了整起案件背後所隱藏著的陰謀。

米勒是法國少有電影語法豐富多變的大師,在對黑色電影產生興趣之後,他回歸對新浪潮電影的懷念,也讓女星夏綠蒂甘絲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嶄露頭角一鳴驚人,他對一位【不害臊的女孩】(L'Effrontee)無法自我定位的小女生感到興趣,少女天真對一心所嚮往的生活期待並沒有錯,但是這種無知不切實際,到頭來只是讓自己難以下台階。從米勒的電影風格及敘事方式來看,不難看出早期大師們對他的影響至深。1984年,他甚至重新拿回當年楚浮所撰寫卻從未拍攝的劇本,緬懷啟發他的大師,而執導了同樣獲得影評與票房佳績,描繪青春少年迷網叛逆的【小女賊】(La petite voleuse),這種青少年轉為成年人心態過程的電影,也就成為米勒擅長表達的風格之一。然而在這幾部影評與票房獲得成功的電影之後,他回頭來探討一位瀕臨退休、有中風危機的精神分析師老教授,無意間尋求內心對愛的渴望的【春天的微笑】,由於這類的影片似乎不是米勒的專長,即使我個人還蠻喜愛的,但在法國的影評與票房還是慘遭滑鐵盧,實為可惜。

1998年米勒東山再起以一部改編自助作家艾曼努卡海爾(Emmanuel Carrere)小說的【雪地裡的魅影】(La Classe De Neige),讓他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的肯定,這部作品他回歸處女作的風格,故事全在一個雪白封閉的孩童渡假學園中發生,劇情描寫一位分不清真實與幻想、沉浸在可怕夢魘之中的男孩,他的夢魘與幻想喚起了真實生活中陰暗的一面,這是米勒專長的題材,幾乎是為他量身訂作的主題電影。米勒擅於描繪劇中角色受到自我或是他人脅迫下糾纏的心理,所以長久以來他一直想要改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名作家契訶夫(Anton Pavlovitch Tchekho)的經典劇作「海鷗」(La mouette)的念頭,緊接著他終於將之搬上銀幕,【遇見莉莉】(La Petite Lili)更讓他再度問鼎坎城,在這部作品中他描寫影劇圈為了嶄露頭角不擇手段甚至出賣靈肉與愛情種種人物的心理狀況,電影中的年輕女演員莉莉(露迪芬莎妮耶 飾演)就是徘徊在高傲自大的新人導演與成熟穩重的知名導演之間,屈就於現實還是追求理想呢?真實的人生與電影的虛構之間密不可分,這就是克勞德米勒在這部作品所要探討的問題。最後要提的就是那部隱藏著家族秘密的心理劇,改編菲利普坎伯(Philippe Grimbert)自傳小說的【密戀憶情】(Un secret),這部有點牽扯到米勒個人的故事卻是一部編撰出的劇情,講述一名男子發現自己腦海中所幻想的哥哥,竟然真有其人,漸漸地揭露出一個猶太家庭在二次大戰期間的遭遇,一段以悲劇收場的刻骨銘心愛情。克勞德米勒的作品主題與語法,有階段性的區分,但就整體而言,他是一位能夠掌控各種類電影、風格手法純熟歷練的導演,他的離開也是法蘭西電影的一大損失。

古典遺作【寂寞心靈】

克勞德米勒的電影多變豐富,令人無法揣測,他可以自己編寫劇本,也可以改編現代小說,但他同時也對古代的經典文學名作感到興趣,這部描寫想法前衛的傳統女子泰瑞莎德葛耶芙的【寂寞心靈】,也成為他的遺作,與他當年引發爭議性的處女作【最佳步驟】,所呈現出的成果差別甚多。劇情改編自作家法杭絲莫里亞克(Francois Mauriac)的作品,米勒在片中成功描繪出當年波爾多省獨有的富有貴族世界,他所塑造出的影像視覺並沒那麼的完美,也沒那麼的明亮,影片中完全體會不到松木的富有土地,也感受不到藍德省份的特有地緣,米勒最令人讚賞之處,就是他精闢電影的簡潔法則,他筆直地將鏡頭投注在女主人翁泰瑞莎無奈的命運之中。

【寂寞心靈】的故事發生兩次大戰之間,法國波爾多省南方蘭德地區一些有錢有勢的家族,為了連繫家族間的關係與土地的連結,在父母的指婚下,泰瑞莎拉侯格 (奧黛莉朵杜 飾演)成為富有家族德葛耶芙夫人,然而這位思想前衛不受外省傳統禮教束縛的年輕女子,為了擺脫命運的主使,在無意識下竟然不擇手段,她的目的就是期望有那麼一天,能夠完完全全地過著自我所想要的生活。

令人難以想像米勒會對這部文學作品感到興趣,但進一步分析就能得知,影片中一意要逃離20年代波爾多省份的富豪家族的女子泰瑞莎,為了達成重回自由的目的,她甚至想要毒死丈夫,這種個性難以馴服的女子,完全就是米勒電影中的女人(【審判】中的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真愛大逃亡】中的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以及【小女賊】中的夏綠蒂甘絲柏格),在她們要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就必須使出極端甚至犯錯的手段來達成,【寂寞心靈】中的泰瑞莎不是一位純潔的聖女,她是有意識地明瞭自我的所作所為,這部作品中米勒成功改造了女星奧黛莉朵杜的慣有演出方式,讓她精湛細膩地詮釋出一位思想開放、內心狂野卻被迫結婚的女子,這也是我頭一次看到她展露出真正的演員資質。雖然【寂寞心靈】並不是我所喜愛的米勒作品,但是我喜歡這部電影,影片中他表達出傳統卻感傷詩意的純熟編導手法,作品中我們體會不到一點遺囑的氣息,電影的片尾一位喝了點酒、抽了很多菸的女人,走在街頭中的背影,讓我們想起當年那位小女賊,她將要對生命吶喊!今天克勞德米勒走了,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完美的寂寞心靈。■
---詳世界電影www.facebook.com/worldscreen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