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苦的王文淵 危機處理擺高姿態

六輕大火燒出王文淵危機處理能力的問題,連總統府高層都親自致電關心,但台塑至今仍難以扭轉事件所造成的社會負面觀感,這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七月底,副總統蕭萬長罕見地打了兩通緊急電話到台塑,一通給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一通給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原來是台塑六輕連續大火,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個年產值占台灣GDP達八%的石化生產基地,引來政府高層的關切,連蕭萬長都親自關心,指示六輕大火務必處理善後,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事件發展至今,台塑高層勤於疏通政府關係,卻忽略社會觀感。集團最高負責人王文淵只在陪同行政院長吳敦義時短暫現身;而工安意外發生後,最應負責的台塑石化董事長王文潮,在會見雲林縣長蘇治芬時的高姿態,透過電視鏡頭的放大效果,更讓外界感受到台塑財大氣粗的驕傲態度。

王文淵、王文潮不急著面對社會,但這兩位關鍵人物以外的七人小組成員,卻由集團副總裁王瑞華帶著老臣一字排開鞠躬道歉;他們既不是集團最高領導人,也非工安事件發生的主體公司董事長,王瑞華與老臣們想捍衛王永慶精神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少了最重要的王文淵與王文潮,社會負面批評聲浪仍難以平息。凸顯出台塑集團對於事件危機處理態度,領導階層內部根本沒有共識。

今昔對照,某企業人士有感而發地說,台塑能成功絕對不只靠王永慶,過去王永慶能對官員直言無諱、塑造出「經營之神」的偉大形象,是因為王永在隨後打躬作揖哈腰賠不是,台塑大總管楊兆麟就曾說過一句經典:「別人都可以錯,董座(王永慶)永遠不會犯錯。」

原本以為,王文潮能扮演過去王永在救火隊的角色,沒想到關鍵時刻,王文潮卻錯失黃金時間。親近王家人士說,沒吃過苦的富二代,就算為人客氣,但身段和白手起家的第一代比起來,還差得太遠。

企業文化丕變:員工心態「多做多錯,最好不做」

過去王永慶面對地方問題,深知裡頭結構分子複雜,除了檯面上運作,也透過親信打點黑白兩道,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據說這名親信還因為知道得太多,已經改了名字避開麻煩;反觀王文淵與王文潮,既無身段,也看不到手段,毋怪乎危機處理能力飽受批評。

尤其,台塑內部一直認為,這次六輕大火引發的負面效應,內含許多地方勢力、政治選舉、家族糾紛等複雜因素,就算王文淵、王文潮出面也無濟於事。一位長期觀察台塑的業內人士說,他們可能忘記,台塑發展到今日規模,耗費許多的台灣社會資源,王文淵應該面對的,是更多沒有利益糾葛、將台塑視為台灣企業代表的基層台灣人民。

危機處理不及格,外界開始質疑王文淵的接班能力,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改朝換代後,從經營層與員工間的相互不適應。過去王永慶時代,對於專業經理人都是充分授權,李志村說過:「我曾經想自己創業,但創辦人說,留在這裡也可以創業,他完全信任我們,很多提案都是由下而上。」當時台塑集團上下對王永慶是敬畏的。

王文淵上任後,為掌握龐大的台塑集團,他顯得很沒有安全感,開始對小細節錙銖必較,經常為了一些無法事先掌握的事情暴跳如雷。之前某日本石化業者參觀六輕,該公司社長看完後親筆寫信給王文淵,表達對六輕的推崇,沒想到王文淵不高興就算了,還大發雷霆,責怪下屬對參訪活動沒有事先報告。六輕參訪一向鮮少報備,但王文淵脾氣一來,誰也不敢反駁,結果變成大小事都看總裁的臉色,下面的人只想聽命行事,心態變成「少做少錯,多做多錯,最好就是不要做」。

王文淵帶兵嚴苛:說話直白,老臣也嘆「不如歸去」

此外,王文淵說話經常「老實不客氣」,即使是對高階幹部,講話一樣毫不留情面。之前台塑四寶總經理升遷的人事,外界好奇為何只有台塑總經理懸而未決,王文淵幾杯黃湯下肚後竟開玩笑地回答:「都已經升了三個笨蛋了,還要多一個嗎?」王文淵說話直白,讓員工對他害怕大於尊重,連老臣都有「不如歸去」的想法。與王永慶相識數十年的企業人士認為,王文淵氣度不夠大、做事不夠圓融,七人小組已經變成一人小組,許多事情連王瑞華出面溝通都沒有用。

平心而論,台塑集團對台灣經濟發展舉足輕重,隨著時空背景不同,不論是誰來接班,都不可能做得比王永慶還好,畢竟「經營之神」只有一位。而且,台塑集團事業龐雜,接班團隊沒有充裕時間交接,與員工的磨合時間也不夠長,究其原因,關鍵還是王永慶自己太晚交棒所致。六十歲才接班的王文淵,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已經是該退休的年紀。

如今經營之神已經走了,台塑面對危機應調整心態,在王永慶設計的緊密持股架構下,其實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專業經理人。連王文淵自己都曾說,未來台塑可能不會有任何一位王家人,那何不從自己做起,停止造神運動,放下王家人的包袱,讓台塑集團的發展回歸制度與組織,做一位稱職的王姓專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