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野火變成官 龍應台 文化部:部長說不能給的,你不能要

龍應台當了官以後,文化部「官僚傲慢」愈形嚴重,立委、記者質詢、採訪政策相關資訊,上從部長下到科員,往往一問三不知,甚至有的資訊「部長說不能給!」文化部開始被公幹,龍部長你甘心嗎?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龍應台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生氣,沒有用嗎?〉,描述她回台灣後在媒體看見一則新聞:「發現『烏賊』者,抄下車牌號碼,請打這兩個環保局的電話。」
龍應台信以為真地撥了其中一個號碼,想檢舉「烏賊」,不料電話另一端卻打斷她的話,「有這樣的事嗎?哪家報紙登的?」龍應台說出媒體名稱,對方卻要她撥打另一個電話號碼,折騰到第四通電話,得到的答覆卻是「那你把號碼給我好了,我們看著處理。」
「我並沒有把『烏賊』號碼給他;我把電話摔了。」一九八四年的龍應台生氣了!但如果主管官署敷衍以對,投訴者都要摔電話,現在龍應台所帶領的文化部,不知道已讓外界摔爛多少電話。
前陣子文化部公布今年度《補助製作高畫質電視節目徵選要點》,記者針對其中與去年度略有差異之處,去電詢問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一名男性科長語帶歉意地表示,沒辦法立刻答覆。

採訪要呈報 石沉「大江大海」

經過幾個小時,記者接獲該局一名女性科員回電,「局裡面有規定,所有媒體的採訪都必須記錄後呈報上去,再統一由副局長發言。」
此後,記者始終沒有獲得該局承辦人員的後續答覆,更遑論副局長「這麼大的官」了!這種石沉「大江大海」的情況,並非偶然,而是常態。
事實上,在文化部成立前主跑文建會、新聞局的媒體記者,許多人都發現這兩個機構併入文化部後,不僅「組織」、就連「作風」也被改造了。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委員林佳龍不滿地指責,文化部是他所接觸過、最最不願提供資料的部會。但立委生氣,有用嗎?林佳龍細數跟文化部「交手」的經驗,從「夢想家案」、「十二家創投公司委託案」、「藝術銀行」……到「七八三五村落行腳」,結論是:真的沒有用,而且充滿了挫折感。
立委黃偉哲也對龍應台的態度很不以為然,「文化部許多專案,跟立法院開口要錢就是以『億』當單位,問她為什麼要那麼多錢?用途如何?統統都答不出來。」
林佳龍以「七八三五村落行腳」計畫為例指出,第一年預算編了四億多元,也執行了半年左右,但要求文化部提供預算及執行情況的資料,就跟許多媒體記者的遭遇一樣,石沉「大江大海」。

資訊不透明 因為部長不肯給

對於這樣的資訊不透明,林佳龍頗感無奈,「文化部一些承辦人員私下透露,不是他們不肯給,而是部長說不能給。」
「文化部不像外交部,應該不至於有祕密外交之類的業務。」曾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作家王志誠說,「除非,有些業務不願為人所知。」
而這種心態與作風,也相當程度具體顯出龍應台的「菁英政治傲慢」。也就是說,在龍應台的眼波中,游動著許多「水母立委」、「水母記者」。他們「無腦」,所以「民(代)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們「手有毒」,所以讓他們碰觸到資料會戕害施政,對文化國力有損無益;幸好他們「軟趴趴」,就算在國會殿堂遭到砲轟,只要換上球鞋、托腮優雅以對即可。
文化部成立迄今不過一年二個月,之所以爭議不斷,和龍應台的「菁英傲慢」導致文化部「官僚傲慢」不無關係。
就行政學觀點而言,從一九七○年代許多國家紛紛出現政府失靈的困窘與不足後,「知情公民」成為重要的解藥,而政府資訊公開化、透明化則是創造質量均佳的「知情公民」關鍵法門。
然而,當年在威權時代點燃「野火」、在文化領域做出貢獻的龍應台,誤入政治叢林後,反而成為資訊透明化的反動者。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