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不丹的幸福指數

不久前,紐約時報有一篇專文*,介紹制定不丹全民幸福指數的這個人:烏拉。
烏拉(Dasho Karma Ura)說:「人們覺得做了一件有意義,有勇氣,而且美好的事,就會覺得幸福。」
烏拉,55歲,可能是世界上幸福學的權威之一。二十多年來,他致力於制定不丹的國民幸福毛額(GNP,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指標,以取代或補充一般傳統的國民生產毛額(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身為官方的國民幸福研究機構最高主管,他花極多時間去探討不丹人與鄰居互動的情形,睡眠品質,以及體力狀況,以便了解以及計量主觀的幸福感。
他認為,每當選舉來臨,GNP變成政治工具,但它的指標反而更讓人民注意到社會問題,因而帶來正面的效果。
2015年,他的單位發表一個研究報告,指出不丹人有91.2%感到相當幸福,而整體幸福感從2010年到2015年,共增加1.8%。受過教育而且住城裏的人,比住鄉下的人,有較高的幸福感,而且男人比女人感覺更幸福。
不丹的憲法從2008年開始生效,也開始實施民主制度,領導者施政努力的四個幸福目標─良好的治理、穩定的社經發展、維護和推廣文化、環保。
烏拉出生在不丹首都的農村,童年時,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瑞士投資者利用當地的高地勢,幫忙開發道路和供水系統。不丹同時也有了教育體制,慢慢讓村民了解,上學不是剝奪家中的職責。
以第一名從學校畢業之後,烏拉被送到印度讀大學,主修歷史。1983年,他去牛津讀哲學、經濟和政治。當他1988年回到不丹,除了發現圖書館太簡陋,也吃驚大家一心追求物質,已遠離不丹的佛教傳統。
「國際上的進步計量方式,已深入不丹人的生活和心中,」他說,「這種以金錢收入為主的指標,忽略了整體的最佳價值(optimal value),它才是我們所謂的幸福。」
GNP這個名詞是不丹國王Jigme Singye Wangchuck首創的,但有點籠統,於是烏拉被任命想出具體的標準。
烏拉說他的工作,從不是有關數學,而是去了解一個人經驗的即時性和親密性(immediacy and intimacy),而他認為這比較能看出一個國家是否真的有進步。
但烏拉認為,先進國家以金錢所得掛帥的衡量標準,並不適用於不丹。他認為「生活不是這樣運作的。你不能說,我先變富有,然後才有幸福。」
往未來看,烏拉承認不丹的經濟前景面臨很大的挑戰。但他也不認為追求整體的幸福感,就必須犧牲那些居住在山區的農民。他不得不承認,兩者要取得平衡,是困難的。
2011年,聯合國大會決議,請會員國去探討如何更能「追求幸福」的方式。2012年有了第一份世界幸福報告。
至於烏拉本人所謂的「十足幸福的一天」,包括六小時深沈的睡眠,下午一小時樹林裏的行走,以及不丹人心目中幸福感的第五項要素:不丹極辣的辣椒。
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
*In Bhutan, happiness index gauges social ills(by Kai Schultz)

費文
ja168j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