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日本人的工作精神

講義滿30歲了,感謝各界的支持

去年底,紐約時報記者John Lanchester去了一趟日本,回來寫了一篇報導What Japan can teach us about work,值得介紹給臺灣的讀者。
記者說,他在京都一個甜不辣攤前,看著一位中年老闆,為他的十一位客人烹煮的過程。套餐各有十五道項目,意思是,他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心繫165種食物。他沒有任何筆記,但卻是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
他的工作就是他的整個人生。
你會注意到,日本人對工作的投入。他們追求「匠人」的境界,每天都努力希望比昨天有更佳的工作表現。
記者說他在京都一個巴士站等候的時候,注視著一個五人小組在鑽一個地洞。更準確的說法是,一個人在鑽,四個人在旁邊注視。整整三十分鐘,他們就只做這件事。沒有滑手機,沒有聊天,好像是在示範:你就是必須這樣心無旁騖地注視,才是正確的技巧。
有人可能認為那四個人力浪費了,但記者認為,他看到的是一群人對工作的全然投入。那幾個人的工作價值是不能以經濟價值衡量的。一個車長走進和走出火車車廂的鞠躬,百貨公司工作人員走進走出賣場也是如此,不論有沒有客人。日本人有「過勞死」這個名詞是有原因的,因為日本人太在乎責任,太在乎工作成果了。
日本泡沫經濟以來,日經指數曾跌掉82%,經過了二十五、六年,目前仍是最高峰的一半。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經濟一直疲弱不振,外國人一定以為日本人過著愁雲慘霧的生活。
但是你在日本不會有這種感受,你也感覺不出其他已開發國家常見的憤怒。失業率只有3%,這是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社會老化舉目可見,但各種年輕文化也活力十足。
為什麼?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工作所抱持的特殊正面的態度,尤其是工作的意義。工作是好的,有意義的工作更佳。他們不在乎有些工作是無聊的,或一再重複的,或危險的,或可能影響健康的。
他們追求整個社會的和諧。一起承擔,一起犧牲,沒有階級對抗。反觀西方社會,社會衝突,政治動蕩,這些比日本社會一起老化更可怕。
這個月,講義滿30歲了。我們以低調的方式,以謙卑和感恩之心,繼續全心努力把講義辦得更好,以回報長久以來一直支持講義的朋友。
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

費文
ja168j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