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真實的孟加拉—安貧樂道 友善愛美


即便穆斯林屢遭英美國家污名化,我對於伊斯蘭國家及其人民依然保有相當美好的印象,因為過去造訪伊朗、喀什米爾、印尼、新疆……等穆斯林國度的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穆斯林的友善與平和,迥異於英美媒體大肆渲染出的恐怖、極端形象。

久聞伊斯蘭節慶「宰牲節」盛名,為了親眼目睹其盛況,今年八月我啟程前往穆斯林人口世界排名第四的孟加拉。
這個面積不到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國度,卻容納了將近一億五千萬的居民,其首都達卡(Dhaka)人口密度,最高可達每平方公里十萬人,堪稱世界最擁擠的城市。
前九天,我們就待在孟加拉首都達卡以及附近約三、四小時車程內的港口、海岸、紡織廠、採石場、魚市場、曬穀場……實際貼近並感受孟加拉人是怎麼樣在過活的。

大廈和鐵皮屋 共生並存
達卡位於富饒的恆河三角洲,不斷翻滾且忙碌的布裏甘加河(Buriganga River)穿過市區,最後注入孟加拉灣。
像所有古文明國家的子民一樣,布裏甘加河的居民傍河而居,靠河為生,漱洗沐浴在此、生老病死也在此,布裏甘加河因此成了達卡的「生命之河」。
無奈的是,資本主義的腳步跨進,我看到了同樣的河岸,居民卻有懸殊的生活。一棟廣告公司一整排的高樓大廈和周圍簡陋的鐵皮屋共生並存,對比之下,看起來有些諷刺。
更糟糕的是,如今各種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化學廢料污染了「生命之河」,河流混濁了起來,污穢了起來,然而貧民區的孟加拉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與河流相依,將生活託付於這條河。他們沒有3C生活和高收入,卻有一種原始的純真和友善,只要在達卡街區走一圈,很容易被當地人包圍,他們像是非常崇拜你的粉絲一樣,也像是看到了外星人一般,那種特別的熱情與和善,會讓人不自在。

七彩三輪車 華麗的風景
我們初訪孟加拉,抵達首都達卡,由機場到市場,第一印象是道路崎嶇不平,交通擁擠不堪,但是紊亂中仍亂中有序。
三輪車、汽車、卡車、迷你計程車(嘟嘟車)和人潮在大街小巷縱橫交錯,令人眼花撩亂。其中又以人力三輪車的數量最多,估計每天有兩百萬輛三輪車穿行,形成華麗、流動的風景。
三輪車夫大多來自中下階層的男子,他們在鄉下工作機會很少,只能轉戰大都市踩車糊口。不少車夫都能講簡單的英文,每月收入平均是孟加拉幣四萬元(約新臺幣一萬三千多元),比公務員兩、三萬元(新臺幣不到一萬元)月薪還高。
有趣的是,每輛三輪車的車身、頂棚、布幔、座墊各有不同花色,五彩繽紛,讓人看得目不暇給。還有卡車上的圖案也發揮巧思,其中穆斯林在車體飾以清真寺、星月標誌,印度教徒則貼上三大聖神圖案,顯示這座城市的美感與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有些三輪車上還印有熱門的電影畫報,依然是彩度極高、華麗而吸睛。
雖然車潮與人群縱橫街市,予人紊亂的印象,但這裏鮮少發生交通事故,除了車夫駕車技術出色,或許也和當地人民恪守信仰、滴酒不沾有關。
搭乘三輪車是體驗達卡日常文化的最佳方式,遊客坐在車上穿越熱鬧街區,觀察古樸的建築住居以及辛勤勞動的攤販,曲折之間,孟加拉人生活的美麗與貧窮,盡收眼底。
工人揮汗工作 仍面帶微笑
孟加拉艱難的生存處境可從許多在塵土風揚、烈日當空下辛勤工作的工人看出,他們頭頂數十公斤磚塊、砂石、鹽巴……等重物,揮灑汗水,賣力工作。
我在港口城鎮克薩巴扎的曬魚場,看見各式漁獲晾曬在竹竿上,迎風招展。男人頭頂一簍簍盛裝的漁獲,在港口來回奔走,岸上婦孺刨削魚鱗及晾曬魚乾,在彌漫著魚腥味的腐臭環境中,他們賣力工作,不見愁容,反而在鏡頭前看起來是那麼樂天知足。
工人在泥沙黃濁的河域工作,半身沉浸水中,採集一簍簍淤砂,其中一人頭頂砂石,往返步行於一根根連接倉庫與卡車的懸木上。他面對我的鏡頭時,居然敞開雙臂、伸出一腳、面露微笑,非常友善的讓我拍照。

圖說:●孟加拉工人頭頂砂石賣力工作,其中一人步行懸木,仍然敞臂伸腳、面露微笑,讓我拍照。而漁民也不顧下雨天,穿著雨衣,擺Pose給我拍照


血汗勞工 孟加拉童工悲歌
孟加拉的工廠一直為人所詬病,無論是安全問題還是血汗工廠的名聲,而雇用童工更是惡名昭彰。二○一三年孟加拉一棟大樓倒塌,造成一千多人死傷,而他們大多是童工。經過多年後,此現象似乎未獲改善。
達卡隨處可見童工,這些童工原本是應該享受學校義務教育的,卻一周工作六天半,從黎明到黃昏,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他們從事採砂、採鹽、製磚、製鞋、紡織廠或撿拾垃圾。他們工作不是要求擺脫貧窮,而是只希望能有一口飯吃。
即使孟加拉孩童讀小中學免學費,仍有許多貧童家裏沒有交通工具可載他們上學。即便能夠接受教育,畢業之後找工作也困難。孟加拉女工薪資只有男工的一半,而童工的薪水更是少得可憐,只能領取極低的工資,每天日以繼夜工作,大約領取新臺幣五十元左右的日薪。他們多數在工廠、採石場當小工,女童工在鞋廠、紡織廠。

愛美民族 藝術情味無所不在
無所不在的美,似乎成為達卡這城市最令人難忘的風景。令人吃驚的是,放眼看去,不管大街小巷、工廠、魚市場、小販……所有婦女都穿得美美的。
行程中的第四天我們去吉大港口,在途中司機開到路邊停下來。導遊問:「大家想去看看大垃圾場嗎?」這本不在預定的行程之內,算是一段意外的插曲。導遊又好心提醒:「參觀時間是二十分鐘,要戴兩個口罩。」
大垃圾場裏果然惡臭難聞,不到五分鐘我匆匆拍了五張照片,就掩鼻而逃,迅速回到車上。回到酒店時,近看所拍的照片,讓我訝異的是垃圾堆中的拾荒女,竟也穿著顏色鮮麗的頭巾、披肩與長裙。
孟加拉老百姓就其所能裝飾出的「生活美學」,為其困窘的現實抹上尊嚴。臺灣經濟繁榮、物質生活進步,但在日常美學的實踐上卻遠遠不如。前陣子金瓜石祈堂老街沿山而上的階梯扶欄被漆上五顏六色,除了在視覺上顯得突兀之外,也違背老街重現歷史風味的美意,好笑的是,這種可怕的「美學暴力」,竟成了網紅打卡勝地,社會大眾缺乏美學素養而譁眾取寵可見一斑。
近年來臺灣學校教育已將美學與德、智、體、群並列為五育並重的教學方針,而早在民國初年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就積極提倡美學與科學並列,認為是西方文明的精髓,而美學更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和拯救道德的不二法門。如何將學校的「美學教育」落實到生活當中實踐,並使其發揮應有的效益,是臺灣社會大眾還有待修習的一門課。

「宰牲節」獻祭 穆斯林感受真主恩典
孟加拉的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穆斯林信徒,而「宰牲節」的由來則和伊斯蘭的典籍《可蘭經》相關。
據載,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夢見真主阿拉向他指示,要求他以兒子伊斯瑪儀的性命來獻祭,以示虔敬。伊斯瑪儀得知後欣然同意,就在易卜拉欣遵命殺子之際,天使奉阿拉之命帶來一隻黑頭白羊,取代伊斯瑪儀的性命。而同樣的故事也在舊約聖經的「神試驗亞拉伯罕」一章中出現。《可蘭經》這一段故事主要彰顯三個意義:易卜拉欣的忠誠、伊斯瑪儀的孝心,以及真主的仁慈。
於是後世便在伊斯蘭曆的十二月十日宰殺牲品(羊、牛),藉此表達對神的虔誠與敬畏。
按照傳統規矩,穆斯林會在「宰牲節」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家家戶戶打掃乾淨,製作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做新衣裳,為節日做好準備。從清真寺做完禮拜回到家後,經濟條件許可的穆斯林便會殺牛宰羊。
宰牲其實是有規矩的:牲畜必須健康完美,獨眼、瘸腿、傷角和消瘦有病的四不全者,皆不允許被用作犧牲。不能宰殺太幼小的牲口,綿羊必須六個月以上,山羊一歲以上,牛兩歲以上。牲口被宰殺後的「吉祥肉」通常分作三份,一份施捨給窮人,一份分享給親友,剩下三分之一才留給自家享用。
「宰牲節」的真義在於務必使國度內的每位穆斯林都能享用到吉祥肉,感受到真主的恩典。
據說孟加拉每年「宰牲節」全國有近兩百萬頭的牛羊被宰殺等待獻祭,首都達卡一次宰殺牛羊可多達兩萬頭以上。據說,有一年「宰牲節」剛好遇到暴雨來襲,城市裏處處血淋淋,血流成河,讓人慘不忍睹。

圖說:●「宰牲節」前兩、三周,居民們就會把牲口運送到附近的市集叫賣,價錢從一萬到十萬元皆有,差異極大;居民們四處走動挑選牲畜、討價還價,相當熱鬧


壯觀返鄉火車 車頂擠滿人
行程的最後兩天,是活動的最高潮,我看到了「宰牲節」的完整過程。
「宰牲節」當天,各地會有許多宗教儀式及傳統活動,四處可見許多穆斯林一同參與這個偉大重要的宗教節慶。
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居民會在「宰牲節」前夕回鄉與家人相聚,火車仍為當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在節慶之前,達卡火車站會出現大量南來北往的人潮。雖然從清晨五點半開始至午夜,大約每二十分鐘就有一班火車,但是仍不夠運載趕著回家的滿滿人潮。
我在達卡火車站的天橋上,目睹迎面而來的返鄉列車,車頂上也全都擠滿了歸心似箭的遊子。列車進站後,月臺上的民眾一一費力使勁地往車頂攀爬,即便車頂上早也已經站滿了人,只要有一丁點空隙,他們會幫忙拉上車頂,險象環生,讓人怵目驚心。難能可貴的是,車廂內有座位的乘客會伸手協助窗外的人,用力將他們拉入車廂內。有的乘客看到我們在拍照,會招手請我們幫他們拍照。
孟加拉人不分彼此、不顧擁擠,大家有志一同就是希望幫助每一個人都能完成返鄉的心願。我看見這塊土地上最貧窮落後的一幕,最驚心動魄的一幕,也看到了人性裏「患難見真情」相互扶持的光輝面。

圖說:●「宰牲節」前夕,達卡的月臺上、火車內及火車頂都擠滿了人潮,穆斯林們拚命擠上火車,只為回鄉趕上「宰牲節」慶典,以示對神的虔敬


伊斯蘭文化 被西方過度醜化
孟加拉人民因為內心有真誠的信仰獲得心靈的支持,而表露出人性的良善與美麗。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真、善、美,這與西方世界透過傳播媒體放送,刻意醜化伊斯蘭文化的種種資訊呈現是截然不同的。
事實上,伊斯蘭經過了十四世紀的發展,形成西起西北非、東至東南亞馬來世界的廣大伊斯蘭世界,其所涵蓋的國家超過五十個,其人口也分布在歐、亞、非三大洲,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伊斯蘭在歐洲、澳洲更是快速的發展。伊斯蘭世界所創造之文化與文明,其內涵在全人類的文明、文化發展史上有不可輕忽的地位,當歐洲尚處於黑暗時期,伊斯蘭世界的文明已相當輝煌先進,可與東方的中國文化媲美。
就歷史的發展過程觀之,亞非伊斯蘭世界與歐洲基督教世界有較多的互動與衝突,事實上,伊斯蘭與猶太教、基督教都有共同的根源。伊斯蘭標榜平等與對等,每個人不論其種族、膚色、國籍、經濟與社會地位背景的差異,在伊斯蘭教義下一律平等,一國君主與普羅大眾可於同一清真寺做禮拜,即是明例。
此外,孟加拉雖窮卻是一個包容度高的國家。二○一七年爆發緬甸軍隊蓄意屠殺羅興亞人事件時,孟加拉發揮和善精神,慷慨收容了上百萬從緬甸湧入的羅興亞難民。

貧富差距懸殊 卻安貧樂道
這樣的精神讓伊斯蘭子民有著不分貧富貴賤,都能在教義下不分你我,互相扶持的包容性。
此外,伊斯蘭子民樂天知命的精神也正如我們《中庸》上所的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你如果一向過富貴的生活,就該保持謙虛,如果你是窮人,就該保持安貧樂道的精神。一般而言,物質生活並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也不能去除人的煩惱。即便物質生活匱乏,人也一樣可以活得自在快樂。孔夫子不也極力讚美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困苦卻純真,貧窮卻友善,落後卻愛美,這才是真實的孟加拉。對於生活富裕卻不懂感恩的人,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國度,也是此行意義價值之所在。

後記
孟加拉給我的第一印象並不算好,這個國家只給日本、美國享有免簽證禮遇。下機後,辦理落地簽證有四大關卡,海關作業很官僚、很麻煩,得填寫一大堆表格,還常常要枯坐空等,光是入境就耗了兩小時四十分,出境也要兩小時,漫長的等待讓人不耐,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孟加拉歸來,我切盼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因此希望捐贈十萬個口罩給他們,寄出兩封信後,杳無回音,可能是官僚作風使然。我的心依然時刻牽掛著,心心念念那「窮得只剩下愛」的地方,那真神阿拉未曾遺忘的國家……

延伸閱讀:《伊斯蘭:文化與生活》(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