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以說故事的力量對抗仇恨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談及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以《辛德勒的名單》榮獲第六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電影人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為了延續該片的精神,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納粹屠猶研究基金會(Shoah Foundation),蒐集大屠殺倖存者和見證者的證言,並於二○一八年十一月,開放民眾參觀。
基金會除了蒐集整理反猶太主義受害者的故事,替他們發聲,也持續自現代種族滅絕惡行受害者口中,蒐集史匹柏所謂的「活生生的證言」。史匹柏強調,納粹大屠殺絕非孤立事件。多年來,基金會派出攝影師遠赴盧安達、柬埔寨、亞美尼亞等地錄取證詞,也研究中非共和國、瓜地馬拉和南京發生的大屠殺歷史事件,當然,近年緬甸羅興亞難民危機和歐洲反猶太主義暴力事件,也是基金會關注的焦點。
基金會執行董事史密斯表示,很多人誤以為基金會的目標是記錄歷史,其實他們的宗旨是點亮一盞明燈,讓世人更具同理心。

以下是史匹柏七十二歲生日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的精華內容。

問:為什麼要拓展基金會的使命?
答:在當今社會,種族和群體間的分歧大於我的想像,發聲管道更多元化,民眾更有機會提出合理與無理的觀點,導致仇恨言論愈來愈多,仇恨成了全球的普遍情緒。但是,仇恨終究是仇恨,我們不能袖手旁觀,讓這種情緒持續蔓延,我們有責任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問:時隔二十多年後,《辛德勒的名單》再次上映,你認為這部影片今日仍能產生影響嗎?
答:紐約翠貝卡電影節(TFF)放映了這部片子,看到現場座無虛席,我告訴我太太,還是有人在傾聽我的故事。近年仇恨言論又開始氾濫,種族屠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基金會的宗旨就是希望我們可以靠故事開啟對話,讓大眾一起來反省這個現象。

問:二十五年前,你到大屠殺發生的波蘭拍攝,有什麼事情讓你至今難以忘懷?
答:在波蘭拍片的四個月,每天早上走去片場,我都覺得舉步維艱。我儘量在歷史真正發生的地點拍攝,所以後來還去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外面拍。我們在那裏搭了一個軍營的場景,讓火車倒退進入奧斯維辛,所以當火車駛出奧斯維辛時,在電影上看起來感覺像是駛入死亡集中營。那是我經歷過最冷的夜晚,拍攝現場一片肅靜─連針掉下來的聲音都聽得見。

圖說:史蒂芬‧史匹柏(圖右)有猶太血統,對反猶太主義的受害者格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