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義英雄: 康維光走出璀璨人生

璀璨的火光,燒融著師傅手中的玻璃棒,只見他巧手一扭一轉,彷彿魔術般,不過幾分鐘功夫,半液體狀的玻璃化為一隻海豚,讓圍觀的大人小孩都忍不住發出讚歎……這裏是位於彰化,由台明將企業創辦的「台灣玻璃館」,只見負責現場示範的康維光師傅一邊示範,一邊微笑地回答觀眾的好奇,臉上滿是自信。往往直到休息時間,康維光緩緩地由座椅上站起,大家才會發現他是一位拄著柺杖、不良於行的小兒麻痹患者。
「我學會走路的時候,全家人都非常高興,」康維光接受講義採訪時表示,「那年,我十九歲。」康維光出生在嘉義縣義竹鄉,十個月大時,母親突然發現他腳軟站不起來,經過醫師診斷,確定罹患小兒麻痹。鄉間醫療資源匱乏,康維光無法接受完善的復健,只能在地上爬。儘管如此,父母對他的要求仍非常嚴格,他不但要幫忙煮飯,也要養雞餵鴨,「我最喜歡到田裏拔草,因為我離地面最近,拔起來比其他人都快,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康維光笑著說。
在公車不普遍的年代,就學是小兒麻痹患者的一大問題。康維光只能仰賴家人接送,若家人沒有空閒,他就必須自己爬。某次,老師發現放學了卻沒人來接康維光,好心地提議以腳踏車載他回家,不料,由於他無法控制自己的雙腳,腳被捲入腳踏車後輪,「那時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告訴老師,就一路忍著痛」,到家時兩腳早已鮮血淋漓。而這件深刻的童年回憶,正反映著康維光堅韌的性格。
小學畢業後,由於國中實在離家太遠,康維光無法繼續升學。父母覺得孩子一直待在家裏也不是辦法,經人介紹,讓他到高雄鳳山當木雕學徒。「我聽過很多閒言閒語,常有人當著我的面說『這孩子一輩子都完了』,也有同學笑我跟狗一樣,只能在地上爬,」康維光表示,「所以我告訴自己,『別人可以,我一定也可以』,如果能得到工作機會,一定要比大家更努力,不能丟父母的臉。」某次,還是學徒的康維光,主動要求工廠老闆讓他試著雕刻,不料完工後,客戶一眼就看中他的作品,直誇雕得比執業多年的師父更好。認真與努力,讓木雕廠老闆、老闆娘對他刮目相看,疼愛他如同親生弟弟,不但背著他去看電影,甚至背他參加進香。「對只能爬的我而言,能參加這些活動,真是想也不敢想,」說到此處,康維光感動得雙眼泛淚。爾後康維光暫別木雕廠,到台北振興醫院接受一年多的矯正復健,出院時才發現木雕廠已經關閉,老闆一家也不知去向,成為他心中的遺憾。「老闆是屏東潮洲人,叫黃貞鎮,也許會有講義的讀者認識他,讓我們能重新取得聯繫,」康維光說。
住院的日子並不輕鬆,康維光經過千辛萬苦,才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輔助的支架很重,我常重心不穩跌倒,也常被鐵架磨破皮。但是,站起來之後,才發現世界真的不一樣了」。住院期間,他遇到一位從未謀面的同鄉,「那位小姐單手萎縮,看到我非常高興。她告訴我,小時候因為手的缺陷,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裏哭。她母親說『康維光兩隻腳都不能動,卻還是那麼開朗;你不過少了一隻手,應該要堅強』,」康維光說,「我聽了很感動,才知道自己的殘缺不是沒有價值的,而可以鼓勵別人。」
出院後,康維光投入了玻璃代工產業,「比別人更用心、更投入」的精神,讓他同樣得到老闆的賞識與鼓勵,這一行一做就是二十年。原以為生活早已步入穩定,不料由於產業外移中國,康維光頓時失業了。此時他肩上早有妻小的重擔,康維光咬牙扛了起來,轉行開計程車餬口,閒暇之餘在家製作玻璃昆蟲藝品,再毛遂自薦地拜訪觀光區的商家拜託寄賣,幾度碰壁後,終於有店家點頭首肯。由於康維光製作的藝品相當精緻,市場反應頗佳,某天,店家突然問康維光:「我認識台灣玻璃館的副總經理林肇騫,要不要幫你介紹看看?」而向來熱心推廣台灣玻璃工業的林肇騫總經理與康維光詳談後,決定聘請他到館內現場示範,「林總經理讓我有發展的舞台、穩定的收入,讓我無後顧之憂,是我的貴人,」康維光說。進入玻璃館後,康維光的作品愈趨精緻,甚至到國外參展,未來的目標,是藉由作品傳達親情的可貴,讓作品在美觀之餘更呈現豐富的內涵。從只能在地上爬,到昂首闊步走出比玻璃更璀璨的人生,康維光說:「只要願意打拚,天無絕人之路,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講義英雄的人生觀
請為幸福下個定義
家庭美滿就是幸福。此外,如果我的故事能對社會產生一點正面、激勵的作用,對我而言更是莫大的幸福。
請說出你最景仰的人
父母是我最景仰的人,尤其身為人父之後,我才了解要拉拔普通的孩子都很辛苦,何況是照顧我這樣身體殘疾的小孩?記得十八歲時,父親送我到台北振興醫院復健,下了公車背著我走了好長一段路,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父親的汗水滲透了我的衣服……父母的恩情我一輩子都回報不完。
此外我也很感謝妻子,願意嫁給身障的我。以前看她一個人抱小孩,但我無法幫忙,很心疼卻說不出口。真的很感謝她這麼多年來的陪伴。
你至今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如何克服?
大家都說我的脾氣很好,就算遇到工作、生活的不如意,也不輕易發脾氣。我想這是因為我的性格很樂觀,不認為那些問題是挫折,而是人生的必然,沒什麼好抱怨的。
你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是什麼?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了解,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外表,就草率地評斷對方。例如我在開計程車的時候,有客人發現我的腳不方便,非常害怕,後來發現我開車不但技術好,也重視乘客的安全,從此指名要搭我的車。如果大家的心胸都能再寬大一點,其實許多身障者就能得到奉獻一己之長的舞台。
你還有什麼理想未實現?
我對現況已經非常滿足了,生活平順就是福。只希望家人,尤其是父母的身體健康。
你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講義報導了許多不放棄自己、不放棄希望的人,我認為這樣的內容可以激勵很多人,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