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I制度移植台灣後的新面貌


相信一般大眾對於台灣高鐵、國道ETC、台北101等知名的BOT案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嗎,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模式其實還有許多種。

我們在系列報導「談BOT,先從PPPs說起」、「從文創園區看OT與ROT」、「淺談BOO模式」中介紹了民間機構參與公共建設的不同模式,延續以上報導,本文將進一步介紹甫在去年入法的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政府有償PPP)機制。

政府有償PPP機制最早可援引自英國PFI,1990年代英國深陷高通膨、經濟不景氣的泥淖,政府嚴格控管公共支出,但為避免因財政缺乏,而導致基礎建設不足,使經濟前景雪上加霜,於是英國政府推動PFI政策,盼能透過較高的私人資本支出,在財政緊縮的狀況下,增加公共投資。

讀者可能會問,「難道台灣現有的促參模式不足以因應所有的民參案嗎?為什麼還要引入新機制?」

其實不管是BOT、ROT、OT還是政府有償PPP,在促參的框架下,目的都是希望國家能在財政資源有限之下,仍能推動公共建設。惟政府有償PPP機制有別於以上促參模式,營收主要來自使用者付費,並由政府依據民間機構的服務績效,給付對價購買服務。在風險由公私雙方最適分配下,一方面能有效擴大民間參與的誘因,尤其能提高民間承攬低自償率建設的意願,另一方面也提高公私協力的效益。

民間業者對此樂見其成,因為一來政府會出錢給付營運費用,二來空間規劃仍由業者一手包辦,較不會出現建物空間不符使用的困窘狀況。

政府有償PPP對民間業者固然是一大利多,只是從政府的財務效益來看,是否有把短期資本支出預算轉換為長期性的經常支出,而擴大未來經常性支出額度的疑慮,值得進一步探究。

※理財周刊1197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新護國群山
◎封面故事>金控回勇 5G FWA發威
◎理財我最大-寶山會客室>升息下半場 債券投資停看聽
◎新聞熱線>PFI制度移植台灣後的新面貌
◎新聞熱線>AI轉型成功!勤天科技開拓高齡市場
◎新聞熱線>《藍白午會》與夏日花園的精靈午茶
◎藝饗新視界>藍白幻想曲之夏日花園
◎理善大家來>剪去傷痛,走過燒燙,感染正能量
◎房市觀察>2023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卓越獎作品
◎全球理財觀>英特爾與超微的AI晶片報佳音 就等輝達的好消息
◎編輯室觀點>面板報價上揚 面板雙虎蓄勢待發
◎博士爸爸選好股>中磊 全球領先的電信和寬頻設備製造商
◎AI智能交易>AI狂熱與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