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黃金、美元後,加密貨幣能否成為國際清算貨幣?

比特幣(Bitcoin)或其他加密貨幣,有可能成為國際清算貨幣嗎?2022年幣圈鬧出許多崩盤事件,幣價也連連大跌後,想必許多人會馬上搖手說,絕對不准!不過,在反對之前,不妨先回頭了解黃金本位與美元本位是什麼?也許你會更能體認國際清算貨幣、數位創新與加密貨幣在新時代的意義。

綜觀人類交易歷史,從以物易物演變到實體貨幣,資訊革命後更出現了虛擬貨幣,儘管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讓以往為人熟知的全球經濟自由交易受阻,但在世界貿易體系裡,「全球化」(globalization)進程實已不可逆,歷經以黃金、美元作為國際穩定經濟的跨國設計後,走入21世紀的全球虛擬貨幣本位是否也將應運而生?

黃金本位的出現

18世紀前,白銀、黃金都是人類交易的貨幣,不過,在中南美洲探勘發現大量的銀礦藏量後,隨著銀產量的激增,導致價格暴跌,讓黃金逐漸成為交易貨幣的唯一基準。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可追溯至1816年英國貨幣法的制定,當時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經濟實力傲視全球,復以擁有廣大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國」稱號,英國開始以黃金為保證發行貨幣,1844年,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鑄造了1鎊重的金幣,同時發行可與黃金兌換的紙幣,讓英國國家儲備、發行紙幣皆與黃金連結,這是國家首度採用「金本位制」的濫觴。

在英國之後,其他國家相繼導入「金本位制」,使「國際金本位制」得以確立。各國採用「金本位制」的意義在於,各國貨幣價值取決於貨幣的含金量或可兌換的黃金價值,說穿了,國際間其實仍以黃金作為交易及清算的工具。

圖/過去國際間以黃金作為交易及清算的工具。取自unsplash

由於金幣會磨損,國際間以金幣交易的意願漸趨降低,逐漸以可兌換黃金的貨幣取代,此外,當時殖民母國為掌握黃金存量,規定殖民地的貨幣只能先兌換成殖民母國的貨幣,才能再兌換為黃金,形成了「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如此一來可降低金幣的耗損,也使殖民母國的貨幣成為國際交易的強勢貨幣,更加強化殖民母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只是,金本位制肇基於貨幣與黃金的兌換比率,無法發行超過黃金儲備價值的紙幣,另外,各國央行透過增減貨幣發行量來調控經濟,作為經濟政策的工具,各國貨幣不可能單純且固定的只與黃金連結,固定匯率逐漸出現缺失。

以英鎊為中心的「金本位制」持續了約百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的經濟實力發生巨變,世界各國逐漸轉為各自管理貨幣制度,經濟對立日趨嚴重,各國無法再維持「金本位制」,二戰結束後,國際間改採「美元黃金本位制」(dollar gold standard),規定黃金與美元的兌換比率,並保證與美元的兌換。美國經濟後因越戰陷入低迷,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突然宣佈停止黃金與美元的兌換,正式為「金本位制」畫上句號。

黃金美元雙本位的式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1944年7月邀集43個國家,在境內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 state)召開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以當地地名稱為「布列敦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

這場會議後成立了國際貨幣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同時,也在美國主導下建立全球性的「美元黃金匯兌本位制」,也就是「美元兌換黃金、各國貨幣兌換美元」的連結方式,明訂當時1盎司的黃金價格是35美元。

儘管當時仍為「金本位制」,但因英國經濟實力在兩次大戰後急遽衰退,讓國力相對穩定的美國撐起了世界經濟,國際間逐漸以美元作為交易的主要貨幣,形成「美元本位制」(Dollar Standard)。

不過,1960年倫敦的黃金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促使市場大量以美元擠兌黃金,導致美元巨幅貶值,造成了第一次美元危機,之後,美國因為越戰背負許多海外負債,境內財政惡化,國際經濟危機也導致各國黃金需求提高,不僅美元再次大幅貶值,美國的黃金儲備量更是損失慘重,第二次的美元危機終讓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官價(固定匯率制)無法維持。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不得已宣布停止美元對黃金的兌換,如此一來等同公告了「布列敦森林體制」(Bretton Woods system)的終止。

儘管「布列敦森林體制」走入歷史,但二戰結束以來,美元兌換黃金早已使美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結算貨幣以及外匯交易的國際貨幣,各國中央銀行在這個體系裡透過外匯市場換取美元,再進行國際交易,確立了美元的國際清算貨幣地位。

巔峰時期,美國曾擁有全世界黃金總量3萬噸中的2/3,在尼克森宣佈停止美元兌換黃金時只剩下8134噸,黃金減少,與美元的發行量失去平衡,無法再保證與黃金的兌換,使得黃金與美元解除了聯動性,金價由市場供需決定,更在1973年起轉為浮動匯率,依各國經濟實力、貨幣價格決定匯率至今。

加密貨幣本位的挑戰

綜觀前述人類金融制度自固定匯率演變至浮動匯率的過程,不難發現若要對國際清算貨幣產生共識,國際政治力介入的斧鑿痕跡甚深,以加密貨幣目前去中心化、相對高風險等特性,若要在短期內取代黃金及美元成為21世紀國際公認的國際清算貨幣,仍屬太過樂觀。

但加密貨幣有否機會成為永續性的國際清算貨幣?

人類歷史中出現的「貨幣」(commodity money),共同特性均非單靠某國法律與權力的背書,而是大幅仰賴跨國社會、企業間自發性所達成的共識,2013年,時任台灣央行總裁的彭淮南曾明確指出,比特幣類似貴金屬交易,也就是說,消費性支付是各國法定貨幣的功用,而非黃金等貴金屬或比特幣應該扮演的角色。

但比特幣仍可以是「中間貨幣」,存在於世界各國貨幣之上,作為一個中立的貨幣清算系統。

圖/比特幣仍可以是「中間貨幣」,作為一個中立的貨幣清算系統。Photo by Bermix Studio on Unsplash

自2009年1月3日創世區塊誕生後,比特幣的區塊鏈(block chain)已成為一個程式化、非政治、相對中立、基於民間社會廣大共識而形成的跨國清結算機制,存在價值可比「跨國匯兌系統」(SWIFT)。

利用比特幣運行的國際清算機制,靠的是比特幣區塊鏈無數個程式碼的對接,程式碼承載了跨國交易海量數據,經過優化後漸趨穩定,全球參與度提高加上交易量快速成長,最重要的,這些龐大交錯的資訊系統轉移成本極高,很難被取代,更加穩固了比特幣清算系統的存在價值。

比特幣所達成的國際流通性屬於「非政治性」共識,較「金本位制」或「美元金本位制」的政治力共識更不易形成,實已展現出「永續性國際清算貨幣」之先備條件,並成為其他加密貨幣存在的參考案例。

不論是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人類史上首次對於加密貨幣的大規模共識已然出現,只是在多數國家央行仍未放棄中心化貨幣政策,甚至大多沒認可要定義比特幣為貨幣,頂多視為數位通貨或支付形式的一種。這樣看來,要加密貨幣擔任國際清算貨幣的討論僅止於紙上談兵,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提供了法定貨幣本位以外的可能性,牆外的世界也許屬於未知,但人類卻不能無視。

圖/2022年幣圈鬧出許多崩盤事件,幣價也連連大跌。取自pexels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月號:http://bit.ly/40xWrVo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