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阿里山鐵路猶如不定時炸彈 「世界級小火車卻有世界級的不方便」

嘉義宏都建設公司以BOT方式接手森鐵後,就開始選擇性地放棄經營。安全維修也是能省則省,曾雇人上山運載林務局枕木,遭林務局以偷竊罪嫌報警處理。員工指出,森鐵路線維護的成本太高,自營公司不可能做好安全維護,民眾要搭乘,還是趁早比較安全。

台灣國寶級的文化資產、陸客來台指定旅遊項目、具有世界級文化資產地位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森鐵),自去年六月在當地居民反對下,由嘉義宏都建設公司以BOT方式接手後,隨即爆發許多公共安全、經營方式與鐵路維修的爭議。森鐵員工私下透露,民眾想搭森鐵要趁早,否則依宏都公司的經營方式,愈晚恐將愈危險。


意外之後

森鐵委外經營

有近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人類沿襲十九世紀產業鐵道技術所遺留下來的重要史蹟,呈現出台灣產業鐵道開發和亞洲產業鐵道開發的歷史縮影。過去日本殖民時期,為取得阿里山地區的珍貴林木,窮盡所能造就出一條路線長、落差大、隧道橋樑多、軌道彎又陡的鐵路。這些為因應地形而衍生出的特殊工藝,成就了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偉大。
世界上類似的林業鐵道,多半因為產業轉型而迅速沒落,仍在營運中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堪稱活古蹟,在世界鐵道文化上有其重要地位,深具保存之普世價值,可謂國寶級的文化資產。
阿里山鐵路還具備了世界登山鐵道五大工法的其中四項,獨立山螺旋路段、「之」字型登山路段,集森林、登山、高山三種鐵路特徵於一身。路線跨越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林相,展現出豐富多元的動植物風貌。並且擁有雲海、神木、晚霞、日出等景觀,資源豐富,兼具人文與自然之美。
然而,這條台灣享譽國際的代表性鐵路,因為從海拔三十公尺的嘉義一路攀升到兩千多公尺的阿里山,工程浩大,同時車輛設計操作維護上也都有特殊要求,維護不易且費用龐大。在九十二年發生了出軌的意外,造成史上最大傷亡後,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被要求限時交付民營,許多法規與合約當時都是倉促完成,埋下了日後發生問題的因子。
林務局在九十五年完成「民營化」程序後,就由嘉義宏都建設集團以唯一投標者,參與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路及森林遊樂區BOT案」,順利取得三十三年經營權,進行「三合一BOT開發案」。所謂「阿里山三合一開發案」包括了阿里山森林鐵路及沿線各場站的委託經營BOT(營運、移轉)、嘉義市北門車站土地開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沼平車站旁興建國際級觀光大飯店BOT等三案。
依常理判斷可以明顯地看出,三合一BOT開發案中,土地開發並興建觀光飯店兩項才是業者主要的獲益來源,林務局似乎是想藉由其他的利多,把森鐵這個燙手山芋包裹委外出去。然而,森鐵每年至少一億一千萬的虧損,是宏都這間嘉義在地、資本額僅二‧五億、財力並非十分雄厚、完全沒有鐵路經營相關經驗的建設公司所能夠支撐的嗎?
……〈全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