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改爭端】團結社會的年金為何造成社會分裂?

年金改革方案出爐了,裡面有著一連串自由心證的魔術數字,反映出民進黨長期缺乏願景的殘補式社會福利觀。
首先,以最關鍵的六成所得替代率來說,據稱這是「與國際接軌」而定下來的。先不論分子與分母包括哪些內容,不同國家有不同家庭制度與社會支持系統,同樣六成替代率在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養老能力。我們可以參考他國經驗,但何來標準的「國際軌道」要接?

政府便宜行事,何言基金永續?

其次,主計處公布目前受雇人員平均薪資是五一○○○元,勞工退休金在這次改革中可有往三○六○○元提高的方向設計?第三,廢除「十八趴」之後,公務人員最低生活保障的水準設定了二五○○○元與三二一六○元兩種標準。除了反映主事者對經濟安全沒有確實的計算根據外,這兩種金額其實都只達到公務人員平均薪資的四、五成,何來六成的所得替代率?
混亂的計算源自於便宜行事。這次年金改革主要目的,其實就是政府要卸除財政負擔,但又欠缺整體政策願景與規畫能力,所以找個最常被批評的十八趴下手。但在刪除十八趴後,對公務員、中小學老師、大專私立與公立老師、軍人卻又各自提出不同費率與給付條件。整個改革不過是在多繳、少領、延退的東挪西湊下,將破產時間往後延而已。在欠缺整合老化推估與保險精算資料下,又如何能誇口基金永續?
年金之目的,是為了保障國民永久退出職場後的經濟安全。如果市場被認為是最有效率的生產與分配機制,個人只要夠勤奮工作就足以存夠退休所需,那麼社會福利措施就只是國家在少數人遭逢不幸,無法從市場上得到基本所需時,給與維生水準的社會救助。這種市場分配的缺點,是嚴重的社會階層化。
退伍軍人在立法院門口抗議年金改革,台聯等多個團體前往踢館。 攝影◎柯承惠

最糟糕的社會保險改革方式

與此相反的是社會民主,它強調普遍平等與給付優厚的社會權,是每個國民皆有的基本權利。因為要涵蓋所有國民,社會權的給付水準必須達到中產階級的水準,才能聯合所有勞工與中產階級一起加入,因此它具有最低的階層化效果,與最大的社會團結效果。
社會保險則介乎其間,如果政府追求普遍納保、保費低廉而給付寬厚,那麼社會保險成本自然升高,只能以稅收支應,因此接近社會民主;相反的,如果給付嚴格對應於保費的繳交水準,社會保險就會趨近商業保險,呈現市場分配的階層化特性。
正是因為這種制度的彈性,讓社會保險可以很社會民主,也可以很市場。最糟糕的情況是,將社會保險當成商業保險,但又把社會福利措施當成討價還價的權力操作工具,對不同職業別設定不同繳費與給付條件,造成雙重階層化效果,而這正是這次改革的方式。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65期〉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