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有穩定所得 才能談信心 創造工作機會,挽救經濟不二法門

全球最大消費國美國,與全球最大生產國中國,都以擴大公共服務工程等擴張內需的政策,來創造工作機會以重振經濟,馬政府在以小惠取悅民眾之時,似乎該好好思考如何真正的挽救經濟頹勢。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宣布經濟新團隊,並提出規模高達七千億美元(約台幣二十三兆三千六百億元)的經濟復甦計畫,將在兩年內創造二五○萬個工作機會。歐巴馬宣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將是他接任總統後施政的優先要務。因該政策針對失業問題切中要害,為美國社會創造出經濟願景,重振市場信心,使得股市一片長紅。......

無獨有偶,中國政府面對此波世界經濟的嚴寒與國內經濟成長的大衰退,日前拋出四兆元人民幣,啟動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十項措施,包括加快建設民生工程、加快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災後重建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鼓勵企業技術升級,減輕企業稅賦等。......

雖然台灣政府大力推動多項政策刺激消費且增加公共建設支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也對明年經濟成長率祭出「保二」的施政目標,但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數字,對台灣困頓的經濟表現無疑又是雪上加霜。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說,不論哪項政策推出,除了與經濟成長率連結之外,也應該加上「能夠增加多少就業機會」的評估和宣傳,才能夠恢復人民的信心。......

失業的問題不解決,民間消費不可能逆勢成長。前監察院長、范馨香法學基金會董事長王作榮抨擊,這幾天炒得火熱的消費券政策根本沒有效果,根本是種浪費。「連我九十歲的書呆子,都知道政策不能這樣做!」民眾的消費習慣並不會因多了三千六百元而改變,應該把預算拿來做其他公共建設,才能創造就業機會並帶動消費與經濟成長。......

前總統李登輝則對馬政府提出警告,他認為失業與貧富差距是目前台灣底層人民兩大痛苦,底層所得持續降低,恐激化階級對立並衝擊民主制度,政府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家庭經濟地位持續弱化的問題,底層人民為了翻身就會想顛覆現有體制,恐將衝擊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的民主體制。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失業問題,以促進家庭薪資所得的成長,才是財經政策首要之務。......<全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看本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