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奇女子奇古匠 散播咖啡香為部落創商機

2015年7月,花蓮東大門夜市開幕不久,在這個號稱台灣東部最大夜市的入口角落,有個「奇古匠咖啡」的小小攤車。點上一杯咖啡,沖泡時即傳來濃郁的咖啡香,一入口滑順回甘,讓人感受到那獨有的台灣味。

這麼香醇的咖啡從何而來?原來,「奇古匠」是咖啡攤主人的名字,她可是個阿美族公主呢!

阿美族公主奇古匠極力推廣在地部落農產品。


愛在故鄉》點燃在地創生的火種

奇古匠,來自阿美族語kikuciyang,原意是菊花寶貝。以漢語表達,如果奇古是名字,匠就是達人的意思了。漢名吳珽熙的奇古匠,12歲就離開故鄉到台中讀書,17歲開始在餐飲業咖啡廳打工,培養了經營咖啡與餐飲的興趣與概念。與許多部落族人一樣,外頭再美、再好,奇古匠還是一直抱著回鄉的念頭。

27歲那年,她終於回到思念的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家園。

回到故鄉,奇古匠看到的卻是部落的凋零。那時,雲林古坑的台灣咖啡逐漸興起,加上西雅圖、星巴克等舶來品咖啡風行台灣,逐漸形成時尚風潮。奇古匠想起小時候部落裡阿公阿嬤與耆老飲用的一種「黑色飲料」,竟然就是歐美人士喜好的「咖啡」。原來,日據時代日本人除了在雲林古坑大量種植咖啡外,也在緯度相同的花蓮砂荖部落種植咖啡,因品質優良,曾是獻給日本天皇的貢品。可惜隨著日本人撤退台灣,市場沒了,處理咖啡的技術也沒有留下,咖啡園就漸漸荒廢。

回到部落準備再出發,奇古匠看到咖啡的潛力與契機,「我們早就有優秀的傳統資源,怎能不好好把握?」於是輔導族人開始種植阿拉比卡咖啡,「你看現在最夯的咖啡,就是我們祖先那時候喝的咖啡啊!」奇古匠像挖到寶似地告訴族人不要妄自菲薄。她鼓勵族人學習栽種技術,學習國外莊園管理,為精品咖啡打基礎,以因應時代需求。

自此,族人負責種植咖啡做好田間管理與生產,奇古匠則從曬豆、挑豆、烘焙、包裝、行銷一條龍管理,以自產自銷為基礎推廣「太巴塱部落咖啡」。

赤誠初心》成為地方咖啡與文化的領頭羊

當時,奇古匠扛著一只裝滿咖啡器具的百寶箱走遍全台。她的精神感動許多朋友與相關業者,好奇她的百寶箱「到底有多少寶貝在箱子裡」?

「咖啡只是讓我站起來的一個跳板,咖啡是個媒介,串聯所有理想的媒介。」奇古匠聊起當年一步一腳印的初衷,原來,百寶箱裝的是一顆赤誠的心。

「方向對了,大家一起來、一起成長,不過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住民也有自己的想法,你得跟在他旁邊,讓他看見你在做什麼他才會信任你。」奇古匠展現誠意與實力,方才獲得族人的肯定,「你要讓他看得起你才行,自己要有兩把刷子就對了。」

歷經二十年,奇古匠協助族人開發種植的咖啡樹已將近十萬棵,數量已經快要超過花蓮瑞穗,儼然成為地方咖啡的領頭羊。

除了行銷太巴塱咖啡,奇古匠也經常帶領遊客參訪部落咖啡園,帶動部落經濟與文化的延伸,可說是太巴塱最熱情的地陪與文化嚮導。

貴人相助》逆境重生打造「太巴塱八角屋」

有熱情,有目標,但事情不一定一帆風順。2014年碰到房東停止租約、母親過世、家族爭產等困境,灰心喪志的奇古匠原本要投降了。這時碰到貴人──咖啡老師簡春木,不僅在咖啡烘焙技術上給予指導,還投資奇古匠開店,並在觀念上導引她思考體驗,找到對的事、做對的事。

奇古匠心懷感激:「那時候我整個人趴下去了,整整三年根本站不起來,是他幫助我站起來。」為什麼在面臨困難的時候會有人跳出來幫她?「當你想真心成就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帶來正能量,全宇宙力量也都會幫你。」奇古匠相信她的初心善念,被大家看見形成善的力量、善的循環。

2015年,奇古匠配合花蓮縣政府進駐東大門,期望藉由大量的觀光人潮推廣部落咖啡,可惜叫好不叫座,台灣原住民咖啡要獲得認同,還是得費一番努力。

2018年,有緣租到光復鄉南富村上的八角屋,奇古匠感慨地說,八角屋是她夢想的基地,從這裡再次啟航。

奇古匠堅持手沖才能泡出最在地的台灣味,提著水壺、慢慢迴轉式地將熱水沁入咖啡中,陣陣咖啡香撲鼻而來。此時,她會介紹著心愛的太巴塱咖啡,以及獨家私藏、用部落鹽泉沖泡的砂荖鹽泉咖啡,「此味只應砂荖有,台灣難得幾回嚐。」她如此形容。

參展比賽》累積知名度提升觀念技術

自創品牌本來就是一條艱辛的路,更何況是在沒沒無聞的偏鄉部落。但奇古匠下定決心,就算是單打獨鬥,也要把阿美族的精神發揚光大。這一步踏出去不只是自己要成功,更是族人的希望。

奇古匠不斷透過學習參展,無論是花蓮縣府辦的咖啡達人培訓、在地咖啡展,還是台北南港世貿國際咖啡展,都可看見奇古匠穿梭其間,藉此打響太巴塱咖啡的能見度與知名度。期間,新加坡、日本都有客人來消費成為朋友,甚至有幸與巴拿馬的翡翠莊園合作第一屆精品咖啡比賽,跨越太平洋促成國際級的咖啡交流。太巴塱咖啡不僅從後山躍上檯面,甚至名揚國際了。

奇古匠也語重心長表示,教育訓練才是真正讓花蓮咖啡國際化的重要因素,比賽只是次要的,藉由教育提升觀念跟技術,才能打底持久。奇古匠謙虛道,到現在她都還是個學生,不斷學習並到處交流請益,包括花蓮光復鄉「我的咖啡館 」的陳惠珠老師以及「劍柔山莊」的陳劍榮、林宛柔老師。

看到咖啡農的努力,花蓮縣府在東大門附近推出的咖啡大街也要開始動起來了,期望朝法國的香榭大道邁進。以後來花蓮旅遊不只是好山好水好空氣,還有悠閒浪漫的咖啡風情。

八角屋咖啡館展售相關在地產品。


多元經營》推廣在地特產與部落美食

「二十年前,沒有人敢回部落開店、不敢投入,他們不相信會成功。可是現在看到我二十年來一直在部落裡,看到我的努力,一點一滴的成就,開始有人回鄉了。」作為孤獨的先行者,奇古匠終於感動族人。

目前,奇古匠手沖咖啡屋除了賣在地咖啡外,也有獨特的榴槤蜜飲、黃金檸檬茶,都是由部落族人所生產,她不斷嘗試調出黃金比例,讓客人喝出酸甜好滋味。

店裡還有妹妹舒蜜匠與妹婿回到花蓮經營的「胡老爹菓子工房」,用在地食材所生產的紅藜起司棒、咖啡牛軋糖等。當地點心搭配原味咖啡,除了美味「速配」外,更是共創雙贏的商業模式。

咖啡這一仗打響了,奇古匠馬不停蹄地開啟新的里程碑,「我們部落的紅糯米、黑糯米,光這兩項就可以發展很多的周邊商品,例如有特殊口味與精緻包裝的米果,讓米不再只是米。」奇古匠也開始推「部落美食」,「這是吃的藝術,我這裡也快變成雜貨店了。」稍一眨眼,大家都快看不到奇古匠的車尾燈了。

不悔來時路》開創部落咖啡的朝聖地

有人問奇古匠:「為什麼妳會在部落?為什麼奇古匠的咖啡要從部落講起?」奇古匠說:「我的人生就是從這裡開始,所以我從這裡說起。我熱愛我的父母家族、我的部落……」

奇古匠是阿美族「公主」,也一直以身為族人為榮。八角屋的牆上,掛著阿公、阿嬤與部落耆老的照片與書籍,甚至還有難得的阿美族語字典。只要有機會,她就會為客人娓娓道來部落的故事。

奇古匠在工作或參展時,頭上都會戴著砂荖女性專屬的傳統羽毛。她說:「一戴上羽毛,就像把使命感和責任擔在身上,精神就起來了,力量就來了!」她還幽默道:「拆下羽毛就下班了。」

奇古匠眺望藍天,若有所思回顧自己初衷:「我獨自在這裡傻傻的看著窗外,是那麼的平凡與深刻。想起回鄉時的心情,跟這藍天一樣,那麼的寬廣、那麼的藍。」

回首來時路,堅持讓部落達到共生、共榮、共享的目標,這段路雖然艱辛,但也像與她朝夕相處的咖啡一樣──酸而不澀,苦而回甘。奇古匠犧牲了青春歲月,這是她的選擇與執著:「最艱辛的過程都熬過來了,所有的燦爛都在我臉上的笑容啦!」部落最美的咖啡沖泡師,用喜悅與笑容,展現對自己的肯定與對眾人幫忙的感謝。

走過不悔的二十年,終於熬到春暖花開。奇古匠希望未來八角屋變成咖啡的朝聖地,成為花蓮的景點。她不改幽默且誠懇地說:「以後你沒來太巴塱八角屋喝咖啡,就等於沒來花蓮。姐賣的不是咖啡,是部落的希望!」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0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