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大王蔡世緯鍾情竹編 緬懷所向披靡的竹之盛世

近年循環經濟議題再起,竹子成為注目焦點,然而台灣在農業社會,曾經遍地是竹管厝(竹管屋),竹子生長速度快、纖維堅韌,可做承重牆,加上木頭,鋪上五至六公分厚的茅草,就是屋頂。進入工業社會後,過往裝雞、裝鴨的竹籠被大量運用在蔬果盤商、公賣局(現為臺灣菸酒公司)、台鹽、國防部等處所,擔菜、擔酒、擔鹽,還能裝子彈。
在當時時空背景下,嘉義大埤蔡家是三代竹製品參與者,第三代蔡世緯是台灣火雞大王,2012年成立「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希望將累世的台灣竹工藝承傳下去。

創建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的火雞大王蔡世緯,身旁是雞休息用的竹架。


建築:清朝竹管厝,日治時期改穿紅褲
「四君子」梅、蘭、竹、菊中,竹子象徵正直、謙虛、有氣節,成為許多文人雅士吟詩作畫的主題。而在日常生活中,竹葉可當作粽葉,還可透過從小「整形」成為彎曲牛軛(牛擔),雞籠、雞罩、魚筌等器具更是隨處可見,閩南與客家各有不同樣式;此外,房子也能以竹子打造。
蔡世緯的爺爺出生於民國前三年,十幾歲就開始擔任竹管厝師傅,「那時農家多是『換工』蓋房,一個是師傅,其他都是鄰居來幫忙的人力。」磚塊未興起前,竹管厝就是農業社會的「國民住宅」,形式多為一條龍的三開間。
日治時代五大花園之一的雲林大埤「三秀園」中,還保有七開間的竹管厝,與檜木宅並存,多年前,蔡世緯還曾參與該園竹管厝的整修工作。他表示,竹子壽命約為十年,以五年生的散生竹(如孟宗竹)最佳。與叢生竹相比,散生竹相對直挺,也是早年鷹架、竹筒飯的材料;而五年生的竹子纖維最是堅韌,「再老一點,纖維就會開始脆化。」孟宗竹與桂竹可作為穿斗式屋架主材料;桂竹直挺,加上木頭,可作為屋頂架。
至於屋頂的茅草,蔡世緯解釋,一次只能鋪五至六公分厚,再逐次修復、重製,一次鋪得過厚會導致中間層發霉,完全符合現代人追求的低碳生活。
竹管厝底部以泥土、白灰等抹勻縫隙,但若有淹水,仍有被沖破的可能。日治時期,家中稍有餘裕的民眾便將牆面下半部以紅磚興建,上半部仍為竹管厝,稱為「穿紅褲」,或改為全部紅磚牆面,以竹、木為屋架,雲嘉一帶至今仍可見到。

農具:百萬竹籠搶著要,通宵加班趕工
「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位於溪口鄉,鄰近梅山與西螺果菜市場。1956年,西螺果菜市場成立,交易十分熱絡,發展迅速,至今已是全台最大蔬果交易市場。

閩南與客家雞罩,都用於保護小雞,照片右側為客家雞罩,樣式簡單,左為閩南式,較為精細。

蔡家熟悉竹製工藝,順手接下蔬果竹籃的生意,從裝載蔬果到公賣局的酒瓶、國軍的子彈,都是竹籃,「因為彈殼是金屬,不能與金屬擦撞,要用竹籃裝。」
再加上外銷訂單,在塑膠尚未興起的年代,每年量產高達數百萬只竹籃,不只工廠日夜趕工,左鄰右舍都成了衛星工廠,幾張訂單就夠溪口家家戶戶一整年忙活,「過年只能休除夕,隔天就又來加班。」當時,身為台灣重要的竹製品重鎮,嘉義溪口風光了三十年之久。

沒落:訂單仍在,人力寂寥
竹製品靠人力,加上藤枝,打遍天下無敵手,「竹藤一家」正是因此而來,也難以用機器取代。1980年前後,「大家樂」風靡台灣社會,人力難尋;其後紙箱、塑膠興起,逐漸取代竹製品。
雪上加霜的是,台灣走向都市化,鄉村的年輕人紛紛到城市謀生,鄉村勞動力逐年減少,「差不多(5月)這個時候吧,高麗菜、大白菜、蒜苗、菠菜就要下山了,大卡車去完果菜市場,就會來這裡載竹籃。」
蔡世緯表示,現在還可以接到訂單,但已找不到勞動人口,溪口與鄰村原本數十家的竹編工廠,只好關門大吉。

運用多種竹編製成新娘轎。

「民國八十幾年開始,這裡就完全沒有年輕人了。」他自己也在2000年轉型飼養火雞,從副業成為主業,還晉身全台火雞大王,近年又開始研究蛋雞,「竹製品,現在是志業。」

轉型:無法以機器取代,竹之路難行
天赦竹編發展協會所在地就是以前的工廠,未殺青的竹子、竹編半成品、竹籠等,數量不多,越發顯得工廠清冷。繁華褪去,工廠外的穀倉(古亭畚)成為溪口竹製工業的見證。
最難編的竹製品是什麼?蔡世緯想了想,說都差不多,似乎只要一雙巧手,什麼都能做出來。只是隨著民眾生活品質提升,對用具的要求也更精緻。
茶几旁的竹椅油亮亮,撫觸如新品,「這張椅子已經坐十年了。」他解釋,人體有溫度,竹製品表面有竹油,二相接觸,就是保養竹製品的天然方法。
然而,農業社會完整的生態體系至今已不復見,今日推廣難題在於年輕設計師對竹子材料不熟悉,而竹子適合手工藝創新,難以用機器取代,唯一例外是竹席,在人工昂貴的今日,就會走向高價,比起現在的複合材料,發展之路顯然更難。
蔡世緯2012年成立竹編發展協會後,與各界多方合作推廣竹編,例如基本的三角編、六角編、人字編、一壓一編等。如今疫情解封,蔡世緯也開始著手推動竹製工藝活動,並不是想恢復當年榮景,而是希望在設計上拓展新路。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45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45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