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 李政育 沒有醫不好的病,只有未開竅醫生

 走進育生中醫診所,彷彿來到醫療教育聯合國,不時有西方各國學生出入,不少執業已久的台灣中醫師也常登門求教,李政育的醫術可見一斑。他今年才58歲,已認真考慮退休,專心從事醫學研究,但至今沒有學生敢接手經營他的診所,因為要超越他是很大的挑戰。


醫治截癱病患 成就蜚聲國際
 李政育是嘉義人,北上讀政大新聞系時,寄住在當接骨師的叔叔家裡,耳濡目染,開始研究中醫,常拿同學當臨床練習對象。當時與他共同創辦政大國醫社的楊維傑,後來也成為一代名醫。
 回憶參加中醫特考的經驗,李政育以宏亮的聲音說,「那真是折磨人。我不曉得有補習班,只能用最笨的方法讀。每當要了解一門新學問,就寫一本書。」只要跟中醫有關的古籍,他都一讀再讀;要懂把脈,便列出每種脈象來類比分析;想了解每味藥材的功效,就把含有這味藥材的方劑全寫出來,分析其中的異同。
 笨方法磨出實力,使他大四時就寫出《中醫骨科學》,27歲考上中醫特考前已出版4本書,2年後更以《圖解中醫脈學》獲得教育部社會青年學術著作獎,在中醫界獨樹一幟。
 「不參與危急重症的治療,不叫醫生。」李政育一直如此鞭策自己,不斷挑戰各種疑難雜症與罕見重症,在紅斑性狼瘡、帕金森氏症、肝硬化、腫瘤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他長期與三總、榮總的西醫合作,研究腦神經病變、中風病患的復健,證明了截癱病患是可醫治的,被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評為1997年世界10大科學成就之一。

 李政育深信「沒有醫不好的病,只有未開竅的醫生」,要以西醫知識來看中醫的盲點,用藥才能謹慎而精簡,而且應配合現代人生活方式來改良古代藥方。「有些中醫師看我開藥,嚇一跳,怎麼有些方劑開那麼重?治療要對症下藥,很多醫生不了解病徵重點,開一堆藥,每味藥都放一點,治療效果怎會好?」
 為了研究中西醫如何互補,李政育自學西醫系的每門課程,閱讀國際期刊,研究最尖端的影像科技與分子生物學。他自認英文不好,遇到不懂的東西就請教朋友、請教自己的學生,以撰寫辭典的精神,相互對照中醫和西醫每種專有名詞,融會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並進行實驗、求出病患用藥後的生理數據,令他的西醫朋友們不得不佩服中醫也有勝過西醫之處。



醫術好的,要肯傳授給別人
 李政育的用功並不限於醫術探究,還擴及對病患生活、心理的研究。他想勸信佛病患不要吃素,於是研讀佛經,告訴病患說佛陀並沒有吃素;要知道穆斯林病患對生死、醫療的看法,便從頭到尾讀了兩遍《可蘭經》,以病患熟悉的宗教語言來說服他接受治療。
 這位許多病患眼中的貴人,常被老婆埋怨沒生活情趣。「我這輩子幾乎沒有休閒娛樂。除了看病,就是看書、做研究。」李政育笑著說,「前陣子,老婆發現我竟然很專心看了好久的電視,她非常訝異。我說,年輕時聽說這部電影很有名,直到今天電視重播,我才有時間看。」
 李政育堅持不看健保,因為健保的給付方式,很難讓他專心治療重症。他認為「中醫是智慧市場」,只要會醫病,就不怕競爭,「可是你一定要有醫德,不能玩忽生命。醫術好的,要肯傳授給別人;醫術不足的,要懂得轉介病患,還要不斷向好醫師學習。」
 「有些醫師到我這邊來,一開口就問有沒有偏方、特效藥,我都說我沒辦法。」李政育說,要把內科、針灸、傷科之間的關係弄清楚,至少需要3年,而且必須跟診才能領略其中要意,沒有捷徑可走。


以病患為老師,從觀察學治療
 雖然畢生致力於中西醫整合,但李政育並不主張中醫系過於偏重西醫知識,中國大陸就是因為這樣,導致60歲以下的中醫師大多很會看檢驗數據、卻不善於開藥方。他覺得台灣的教育與證照制度也有待改革,大學生最好先主修物理、化工、生物等學門之後再攻讀中醫,帶臨床實習課的老師也需再進修,才能整合、擴大基礎醫學研究。
 「最好的治療就是觀察,最好的學習就是以病為師、以友為師。」李政育鼓勵年輕人多讀跟得上時代潮流的醫書,長期向會醫重症的醫師學習;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厲害的朋友,才能激勵自己不斷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