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疊翠─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藏青瓷精品展」與研討會

北京大學「疊翠─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藏青瓷精品展」與研討會

展品南朝〈青瓷刻蓮花缽〉。

2013年冬季,冷冽的北方開出了一朵又一朵的青蓮(圖1)。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疊翠─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藏青瓷精品展」,展覽時間自2013年11月22日起至今年2月28日止,除了出版圖錄,並同步於2013年11月23日舉行學術研討會,會議圍繞越窯議題討論,檢視越窯燒造及中國境內外出土越窯所傳達的信息。

展覽緣起與展品介紹

本次展覽在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教授徐天進的推動及北大兩位教授權奎山、秦大樹的規劃下,歷時四年籌備終於順利開展。展品來源為中國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該館位於浙江省餘姚市,藏品為館長陳國禎收集多年的珍藏,館藏以浙東生產青瓷為主軸,多為原始瓷與越窯系產品。本回展覽千中選一,特挑近140餘(組)件精品至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示;是展由北大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與考古文博學院主辦,該校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和北大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承辦。

展覽主題分為窯址的發掘、原始瓷、早期越窯、越窯和越窯的外銷與影響五部分。首先,原始瓷的出現,除了標誌著中國「釉」出現的象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溫施釉陶器,出現在距今3500年的商代中期(二里崗期),雖然原始瓷不少出土於北方,但生產技術與成分分析等證據顯示,由南方製作的可能性較高,尤以浙江北部、江蘇及江西等地為中心。早期越窯在中國學者定義中,時間相當於東漢晚期至隋代,而在日本學者研究稱東漢時期的越窯為「古越瓷」;東漢在公元1世紀前後擺脫原始瓷狀態,成功地燒製出真正的青瓷,最早紀年器為劉荊墓出土的〈四耳壺〉(公元67年)。本次展覽展出一些典型器,如雞首壺、穀倉罐、動物形器、豬圈、狗圈等明器。

此回展覽旨在將不同時段的浙東青瓷面貌與燒造工藝等特色介紹給大眾,特別是越窯在中國青瓷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根據陸羽《茶經》:「碗,越州為上,鼎州次,婺州次,越州次,壽州、洪州次。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為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大家對唐代陶瓷史的認知逐漸建構在「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青瓷以越窯為最,北方白瓷以邢窯為首。南方為燒造青瓷的主力區域,越窯又占大部分,誠如日本陶瓷史學者長谷部樂爾所言:「……令人想起的是,首先提出以青瓷史作為中國陶瓷史核心的小山富士夫先生之卓見。先生以把中國人的『深邃思索性和澈底性』予以具象化的青瓷作為課題,並追尋其歷史。當然,這不是說陶瓷史中青瓷永遠是最好的,而是作為一種發展來考慮陶瓷史之時,青瓷史則存在於其核心。」要認識中國陶瓷史,必須了解青瓷史源流的核心,而越窯更是青瓷史中不可避免的重點。以下推薦幾件此展覽的精品,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