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5歲到46歲,11年來推動變革的努力不懈 專訪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從1964年便開始的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近年來不僅在國際聲量大增,也成為德國劇場推動女性平權重要的指標。能讓這近60年的組織運轉出全新面貌,因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擔任總監的伊馮娜.巴登霍爾功不可沒。

她在2012年接下總監職位,11年間推動許多變革——讓難民議題被重視、推動身障劇場、爭取入選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額、劇本市集開放全球徵件,及推動氣候友善措施並資助生態永續發展論壇(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對於這些決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評發生得太晚(註1),這兩年還不幸地碰上疫情攪局,她從未放棄藉由策劃盛會各種活動來鬆動德語劇場的父權結構。長期致力推動劇場性別平權的努力,也讓她在2020年獲頒「柏林傑出女性獎」(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在10年間開花結果

在一個長期由父權掌控的劇場體制下,作為女性領導者處境更加艱難。巴登霍爾回想當年接下總監職位時,不像今日,女性領導者難以獲得培訓相關資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輩們賞識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托瑪斯.奧伯倫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會總監、2020年出任德意志劇院首位女性總監的伊麗絲.勞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奧伯倫德更曾清楚地告訴她,「這是適合你的職位」,給了她莫大無比的勇氣。

巴登霍爾先是在2005年開始擔任劇本市集藝術總監(Head of Stückmarkt),2009-2010年期間擔任德國中部威斯巴登雙年展策展人。當奧伯倫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藝術節總監時,就立刻延攬她擔任盛會總監,看中的就是她關注國際視野的能力,也認為她能夠延續盛會往國際拓展的方向。

盛會早於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協會的協助下,便陸續將「國際論壇」(Internaitonal Forum)擴展至全球,每年邀請35位年輕劇場工作者來到柏林進行交流。2003年開始,劇本市集開放歐洲徵件,2012年的盛會已經逐漸從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轉變為國際年輕劇場工作者間的聚會場域。在奧伯倫德擔任盛會總監的期間,他也精準地制定盛會未來努力3大方向:公眾的戲劇節、展演作品交易和國際優秀人才平台(註2)。

巴登霍爾則在後續幾年陸續實踐,比如2015年與中國簽訂5年合作協議,每年固定演出兩三部盛會作品。此後許多盛會作品也經常到國際巡演。劇本市集也在2019年開始對全球進行徵件,顯示她將盛會推向國際開放的決心。

能夠將目標轉為行動,可以歸功於她對團隊的信任。她相信群體智慧(註3)和團隊合作的力量。她不只在一個場合提到,獨裁的領導者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她相信透過清楚定義工作內容,使成員各司其職,更能發揮最大效用。對她而言,「做任何事都盡可能地達到平等是很重要的」。

傳統中的創新:推動女性保障名額

1977年生於科隆的巴登霍爾,曾攻讀德國哲學和教育科學,爾後為劇院和自由團隊擔任戲劇顧問,這些經驗背景成為她很重要的養分。她能夠針對待解決的議題進行大量研究,並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面對難以撼動的「傳統」,她也徹底地實踐她的座右銘「傳統中的創新」(Innovation in der Tradition),而且只在新想法夠好足以取代舊作法時,才做出改變。

於是,她注意到德語劇場長期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現象,男性擔任領導職的比例普遍遠大於女性,並且進一步提出數據證明,在1964到2019年間,只有11.8%的女性導演作品受邀參與盛會。在足夠論點支持之下,她才於2019年提出並推動入圍作品女性保障名額,並於2020-2021年度開始落實於作品評選標準。

不少人曾批評這樣的做法無濟於事,面對反對聲浪,巴登霍爾始終堅信盛會作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劇節,劇場的領頭羊,提出女性保障名額的作法,一定會對劇院造成影響,也希望能順勢引導更多市立劇院重視男女同工同酬,並更願意雇用女性導演和尊重她們的話語權。

2021年開始,在盛會另一受到注目的項目為「焦點議題 」(Burning Issue),她和「拯救世界協會」(SAVE THE WORLD)的發起人妮可.布蘭坎普(Nicola Bramkamp),同時也身兼策展人、戲劇構作與劇場導演和劇場策展人、製作人安德莉雅.蒂茲(Andrea Tietz)共同聯手策劃性別平權的主題論壇。

她相信,「我們無法改變整個劇場圈,但我們可以給予刺激(impulse)和加速討論(discourse)的發生」。人們確實也看到由盛會引領的浪潮,成功造成話題。從2015年開始討論的難民議題、身障劇場等,成為當代德語劇場的重要標誌,從2019年開始推動兩屆的性別平權,也逐漸發生效用,比如今年就有6部女性導演作品入選,超過入選作品的半數。

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Christoph Neumann 攝)


雖然即將卸任,仍舊替盛會留下理想

在巴登霍爾眼中,盛會是一場戲劇人的盛會,觀眾大多是身為行家的柏林人們、多年的常客,有些觀眾甚至從1964年就開始參與盛會。而柏林人最熱愛群聚公開評論,所以她和藝術家、建築師合作,精心打造讓眾人可以在看完戲後高談闊論的場所,比如把票亭改成衣帽間,或打造獨特的吸菸區讓大家不用進進出出(註4)。

談到盛會挑選「最受矚目」(bemerkenswert)10大作品的標準及定義時,她認為,這是個很難翻譯的德文字。在她的解讀是,「一個製作是否值得矚目,看我在離場時,是否變得和進場有些不同。」(註5)

巴登霍爾將於今年12月結束總監工作合約,預計明年1月接下德國蘇爾坎普戲劇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的主編。她在5月底接受《德國書評雜誌》時曾談到,「我們活在巨大轉變過程的時代,而作者同時是當代敘事的觀察者和未來劇場的發起者,他們作為開放社會的批判聲音,在形塑和想像未來生活和改變中的世界扮演重要的角色。對我而言,我在蘇爾坎普戲劇出版社的任務,結合我過去在劇本市集和歐洲新劇本雙年展的策展實務經驗,同時也進入一個新領域,我很期待接下來的新挑戰。」(註6)

巴登霍爾和團隊在盛會努力11年的成果,也集結成一本小書《再見》(Wir Sehen Uns),裡面沒有爬梳總監個人的豐功偉業,反倒記錄了整個團隊付出的心路歷程。對於盛會發展至此,她已無遺憾,也看好盛會在柏林藝術節新總監馬提亞斯.皮斯(Mahias Pees)的帶領下,將會展開新的局面。

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伊馮娜.巴登霍爾離場時留下她成功實踐的理想,也成為德語區劇場永遠值得矚目的傑出女性。

(註)
1. 2019年烏利希.賽德勒(Ulrich Seidler)於柏林日報報導〈柏林戲劇盛會:女性保障名額〉(Theatertreffen Berlin: Jetzt mit Frauenquote)
2. 2012年歌德文化協會專訪托瑪斯.奧伯倫德〈充滿冒險和急迫性的觀點〉ABENTEUERLUST UND DRINGLICHKEIT DER PERSPEKTIVE
3. 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概念來自觀察自然界中昆蟲群體如螞蟻等群居性生物通過合作表現出巨觀智能行為,其個體之間是平等的,不存在支配關係。
4. 2013年Tobi Müller於蘇黎士藝術大學擔任註校觀察員時專訪巴登霍爾的文字記錄〈專訪柏林戲劇盛會總監〉(Interview with Yvonne Büdenholzer, director of the Theatertreffen, Berlin)
5. 2022年Christine Madden在柏林Exberliner英文月刊專訪巴登霍爾對談記錄〈伊馮娜.巴登霍爾在戲劇盛會的10年〉(Yvonne Büdenhölzer on 10 years of Theatertreffen)
6. 2022年德國書評雜誌boersenbla盛會〈伊馮娜.巴登霍爾將出任蘇爾坎普戲劇出版社的主編〉(Yvonne Büdenhölzer wird Leiterin des Suhrkamp Theaterverl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