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的力量

《PAR表演藝術》不僅是台灣第一本表演藝術雜誌,更為表演藝術領域帶來深遠影響。有藝術行政工作者形容《PAR》是治療中文閱讀思鄉病的珍貴藥方,也有文字工作者認為它是觀察演出生態的光源,更有劇場創作者提出雜誌讓他有機會走進另一個創作者的腦袋,及面向世界的窺孔。

本期封面故事不僅談雜誌書寫,也談與其唇齒相依的劇場影像,更藉由檔案的重啟,理解表演藝術領域一路以來的流變,看見這些記錄如何展現無形力量,一方面將環境生態鞭辟入裡,另一方面解讀出外在萬象及與時代碰撞出無數火花。



#關於《PAR》讓你很意外的30個POINT

1. 直到兩廳院行政法人化之前,雜誌社員工曾經掛名在印刷廠旗下。
2. 曾設有出版部門,出版專書長達22年,包括年鑑、劇本書、達人秘笈、遇見大師書系等。
3. 不只紙本,也曾出版「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CD、《黑鬚馬偕》、《歐蘭朵》、《很久沒有敬我了你》DVD。
4. 辦公室依舊保留創刊迄今的紙本照片、幻燈片、底片等珍貴資料。
5. 創刊以來榮獲8座金鼎獎、連年蟬聯國家出版獎。(後期因金鼎獎規則修改無法再次角逐獎項。)
6. 雜誌最瘦是第31期,有56頁,最胖的是第298期,有180頁,足足多出兩倍以上。
7. 曾經歷4次改版、3種開本尺寸,最小的開本是343期的「未來,線上見」特刊。
8. 將30年來的雜誌疊放起來總高度為309.5公分,與金氏世界紀錄「全英國最小的房子」等高。總重量為13.24公斤,約為一名3歲兒童重量,可輕鬆捧入懷中。
9. 劇場創作者如導演鴻鴻、符宏征、劉守曜、Baboo等,過去的「正職」都曾是本刊雜誌編輯。
10. 曾有專責的「生態線編輯」,負責文化政策與表演藝術生態相關議題。
11. 2002年首度成立網站,創下編輯部門有7位編輯(含主編)的最高紀錄。
12. 過去為了銷售自製出版專書《歌劇魅影—解讀面具與歌劇背後的魔幻世界》,曾出動編輯全員輪班在售票口擺攤。
13. 台灣平面設計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如劉開、李男,都曾為雜誌的美術設計,劉開更曾替第二次改版的刊頭設計字體。
14. 書法家董陽孜曾替雜誌題了12個截然不同的「藝」字,讓共12期封面的「表演『藝』術」4大字展現新面貌。
15. 雜誌曾經少出版一期!1996年7月首度出版《表演藝術年鑑》,編輯全心投入,因而該月未出版雜誌。
16. 雜誌的銷售冠軍是:第244期「寶塚專刊」(2013年4月),搭配寶塚歌劇團首度來台,創下首度加印紀錄,並於2015年8月復刻。
17. 登上雜誌封面最多的人物,正是引領雲門舞集走過近半世紀的舞蹈家林懷民。
18. 曾在藝術家的生涯初期專訪他們,留下年輕時的身影。如:演員馮翊綱、姚坤君,導演黎煥雄、徐譽庭,編舞家何曉玫、林文中,鋼琴家陳瑞斌、陳毓襄等。
19. 雜誌曾是表演藝術領域向西方取經重要的媒介,曾因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外國團隊的邀演,製作過如「冰磚四國 北方驚艷」(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烏克蘭)、「西葡大發現」、「無界限完全比利時」、「新.德國製造」世界系列專號。
20. 曾製作一整個專題來評論單一話題製作《八月雪》(第122期,2003年2月號)。
21. 史上特愛製作回顧專題的雜誌,如「光復五十周年特輯」連做6期、「二○○○回眸『藝』瞥」連做3期,更自2012年起製作「年度回顧」專題迄今。
22. 雜誌也熱愛製作很多「入門」、「XX先修班(關於○○不可不知的10件事)」、「天才十問」等單元傳遞基礎知識。
23. 雜誌也曾探討如加入WTO、SARS、香港回歸、「淸點立院文化法案」等社會議題。
24. 藝術何用?關於這題,921大地震後,編輯室曾以系列報導記錄藝術團體如何前進災區「藝術治療」回應。
25. 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曾在第100期雜誌附上「百期索引光碟」,附上創刊號到第100期的目錄,光碟內容包含篇名、作者、類別等,讓當年的讀者能快捷地搜尋檔案。
26. 在飯店、餐廳、速食店、飛機上、才藝班、金融機構、機場貴賓室等令人意想不到之處,都能看得到雜誌。
27. 在海外圖書館也看得到PAR!過去曾有人在瑞士日內瓦大學、新加坡大學圖書館見過雜誌。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關西分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等皆是雜誌現有訂戶。
28. 有單一讀者為了雜誌訂閱贈票方案,訂閱雜誌竟長達近30年。
29. 雜誌內容從創刊號起迄今,已完成數位化並建置資料庫,截稿前,含官網限定報導共計19,439篇文章供讀者訂閱數位全閱覽。
30. 1994年台灣第一次民選直轄市與省長時,曾邀訪三黨省市長候選人,並請他們在雜誌中發表文化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