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徵奢侈稅奢望達成「居住正義」

只要開徵奢侈稅,就可以輕易改變「短期投資者獲利,自住購屋者嘆氣」的不公平現象嗎?答案是「不可能」!倘若無法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並且大量興建社會住宅,待利空出盡,房價問題依舊是民怨第一。
  
立法院於4月15日三讀通過「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草案,馬總統隨即再度表示,開徵奢侈稅目的不在於打擊房市,而是要消弭短期投機炒作,希望藉此能夠改變「短期投資者獲利,自住購屋者嘆氣」的不公平現象,並減少民眾的相對被剝奪感,以達成居住正義的目標;言下之意似乎只要開徵奢侈稅,就可以輕易的達成政策目的,在此,如想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應該就是「不可能」三個字。

儘管政府如火如荼的打房,房價也應聲下跌,但當打房利空出盡,房價問題依舊存在。因此,政府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同時,也要深入探討政策目的,及其為提振經濟所衍生社會問題的負面影響如何解套。

儘管奢侈稅打房初期立竿見影,例如交易量大幅萎縮乃短期必然現象,惟若欲房價大幅下跌,則非以區隔市場角度探討不可。

首先,台北市除非土地價格大幅回跌,否則房價不可能大幅下修至首購或換屋需求的預期,主要原因即在於房價下跌之僵固性與此一階層所得下降、購屋能力大幅衰退所致。另外,ECFA所延伸的需求拉動效應並未稍減,在二手市場需求依舊殷切的情況下,短期出現10至20%的跌幅已相當不易,長期而言恐亦難擋「國際盤」的高房價走勢,凡此,均一再顯示中產階層對高房價的無奈。

更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波房價高漲前,台北市中古屋每坪約25∼30萬元,台中市與高雄市約10萬元,呈現3:1之比例,漲價後前者約50∼60萬元,後者依舊停留在10萬元左右,其比例已再調高至5:1以上。由此觀之,不論打房效果如何,在薪資所得階層首購與換屋不易,南北財富差距倍數擴大之情況下,民怨必然隨之擴大。此外,每當政府為壓抑北部投機炒房而提高房貸利率、降低房貸額度,甚或開徵奢侈稅,中南部地區都只得默默承受,而政府還一廂情願的認為中南部地區不受影響。

因此,今後政府必須盡速制定一套完備的房地產稅制,並且加速興建社會住宅,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阻絕外來資金之投機炒作,並徹底檢討地主不勞而獲之因應對策。惟不論結果如何,這一波「非理性繁榮」的房價飆漲,對整個社會的長期傷害已無法根除,中產階層即使使盡渾身解數勉強購屋,也很難擺脫「屋奴」的枷鎖,因此,開徵奢侈稅不僅無法達成「住宅正義」之政策目的,高房價問題終究還是民怨第一。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