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滴土結成鹽 ─「鹽埕布袋」的興起、傾頹與再生

鹽業曾是布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鹽田上的勞動者以汗水潤澤土地,土地則回報以雪白晶亮的鹽,人與土地間因而建立起緊密的依存關係。但是當曬鹽不敵時代潮流而遭淘汰時,人們又該以何種方式與土地對話?本文試圖透過老鹽工蔡麗泉與地文史工作者蔡炅樵的訪問,拼湊出布袋鹽業的過去與未來。

台灣曬鹽的歷史發端於今日台南市鹽埕區一帶。1661年鄭成功來台,清廷為斷絕百姓與鄭成功的聯繫,便實施海禁,原來從漳、泉等地輸入的食鹽大為減少。為了自給自足,明代將領陳永華便傳授當地居民曬鹽的方法。自此之後,「曬鹽」逐漸受到政府力量介入,它被收歸官營,成為受中央管理支配的公營事業。

布袋最早的鹽場出現於清乾隆49年(西元1784年)。發展至日治初期時,在全島鹽田面積的203甲中,光是布袋一地就占了87甲,約占全島鹽田的2/5。如此重要的地方產業,在歷經日本殖民、國民黨政權來台接收之後,最後仍不敵社會變遷,於2001年畫下句點,結束長達217年的歷史。


最親近大地的勞動

在廢曬11年後的今日,我們似乎難以想像,曾有一群人在白茫茫的鹽田上辛勤地勞動。唯有透過老鹽工親自述說,才能重現歷史現場的片段。現年79歲的老鹽工蔡麗泉出生於日治時代,從10歲起就隨同哥哥一起曬鹽,在以二甲半為一單位的鹽田上工作,除了當兵、到外地工作的短暫兩三年之外,幾乎都在鹽田裡工作,直到廢曬為止。

鹽田與農業一樣,都是看天吃飯。蔡麗泉提到,這個工作會隨不同季節而有不同的節奏:每年6月到8月是雨季的「停曬期」;9月則是整理雨季過後的鹽田;接下來10月到隔年2月是「小汛季」,3、4、5月則是「大汛季」,因平均雨量最少、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是一年中的產鹽旺季。

曬鹽工作雖然粗重、十分辛苦,但與很多行業比起來,卻是一種最接近土地和自然環境的勞動。蔡麗泉過去曾嘗試不同的工作:例如到高雄賣魚、或到台塑的工廠上班,但做生意所需的算計與患得患失、工廠制式化的生活、不良的工作環境等因素,最後都讓他選擇放棄。老鹽工回想起這一段過程:「我賣魚之前曾到台塑高雄廠做塑膠布,工廠的空氣很差、化學味道很重,上班上得很不舒服。當時我的鼻子因此有了過敏的症狀,但在我回鄉曬鹽之後,這些都不藥而癒了。」

相較而言,「曬鹽的工作在一年之內大概勞動6個月,工作粗重,但勞動時間短、也比較自由。通常我們在清晨3、4點起床,到7、8點太陽出來後就收工休息,直到下午再出來做一段時間。可以早去早回、晚去晚回,工時比較有彈性。」再加上工作時可一邊吹天然的海風、一邊曬天然的太陽,正是鹽工得天獨厚之處。


為誰辛苦為誰忙?

不過,曬鹽的工資低廉,而且無論是日治時代或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曬鹽都是受中央控管的事業,因此像蔡麗泉這樣的鹽工,始終都像是在田裡工作的工人,他們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田地。他說道:「不管是日治時代或光復之後,曬鹽都是政府的企業,光復後也被政府接收,底下的人不變,只是換個老闆而已。薪資也差不多。」

日人來台後,於1899年實施專賣制,布袋鹽場因此大量被開發,當時布袋地區所產的食鹽主要銷往安平、高雄,再輸往日本。食鹽專賣局為了方便輪船到布袋港載運食鹽,特在東石與布袋之間的壽島沙洲設立一處棧臺;每當輪船停靠棧臺時,岸邊的鹽民便以竹筏、小型帆船繁忙地往來於東石、布袋與壽島間載運食鹽。

這樣的運載即使在二戰期間也沒有停止過。蔡麗泉談到,二戰空襲時除了躲在自己挖的防空洞避難之外,曬鹽仍照常進行。「這裡沒被炸彈炸過,但隔壁村莊有。有時飛機呼嘯而過,因為溫度太高,鹽堆的鹽也會燒起來。不過,轟炸鹽田不會造成太大損失,所以鹽田不會是空襲的目標!」




鹽田風光走入歷史

其實,以曬鹽所需的氣候而言,台灣的條件並不盡完美,蔡麗泉曾言:「台灣的雨水還是太多,當雨混到鹽,鹽的品質就不會很好。好的鹽會像糖霜一樣亮晶晶、而且很硬,不好的鹽則容易破,也不會那麼好看。」因此,台灣生產的鹽品質並不佳,仍屬工業用鹽。正由於在鹽業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隨著全台鹽場的廢曬,布袋鹽場也於2001年正式走入歷史。

廢曬之後,蔡麗泉曾不捨地表示:「曬鹽五、六十年,對鹽場有很深的感情,突然停曬很不甘心。剛開始晚上常作夢,夢到在鹽田過水收鹽……我也常去看鹽田和自己的寮仔,以前祖先和日本人經營鹽田是千針萬線、用盡心思,真的很捨不得。」(註)

不僅是老鹽工,記者出身、同為在地人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蔡炅樵,也因廢曬而感到遺憾:「我爸爸是老師,我們家並沒有曬鹽,但鹽田就在我家旁邊而已。廢曬之後會有點焦慮,某件生命中本來存在的事情突然沒有了,覺得很可惜,也會想是否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蔡炅樵出生於1968年,為布袋在地人。淡江大學大傳系畢業、曾任《台灣時報》嘉義採訪組記者,於1996年推動成立「布袋嘴文化工作室」,為「布袋嘴文化協會」的前身。(攝影/楊子頡)

蔡麗泉出生於1933年,從10歲就開始曬鹽,共曬鹽58年。當洲南鹽場成功復曬之後,蔡麗泉也加入「布袋嘴文化協會」,擔任鹽業顧問及義工,成為協會第一號鹽田解說員。(攝影/林佳禾)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93期5月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