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忘記的名字

「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多少祈禱在心中∕讓大家看不到失敗,叫成功永遠在∕讓地球忘記了轉動,四季少了夏秋冬∕讓世間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開放」

小時候聽《祈禱》這首歌,很喜歡歌詞的崇高意境,以為是教會的聖歌,後來才知道是翁炳榮先生作詞。更意想不到的是,我居然有幸參與出版翁炳榮先生的自傳:《我與廣播電視——兩岸三地廣電推手翁炳榮回憶錄》。

翁炳榮先生之子翁祖謀,為設計高鐵台中站的名建築師,女兒是旅日紅星翁倩玉,媳翁靜玉則為就業情報董事長。很難想像的是,這本厚達300頁的回憶錄,全是由高齡91歲的翁炳榮先生親筆寫成,不假他人之手。從戰後來台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廣播電台、籌辦中視公司、膾炙人口的歌詞創作,到與北京中央電視台合作、製播全球迄今最長壽的綜藝節目,翁炳榮先生以雄健的文筆、栩栩如生的記憶,所勾勒的不只是個人史,更是一部台灣戰後60年的廣電發展史。

中視的創辦,得力於翁炳榮先生在日本的奔走與鼓吹,後來他更返國扛起中視節目部的半邊天,因此整部回憶錄中,對中視的著墨特別深。

中視原本是由中廣公司申請設立,而中廣是黨營事業。當中廣開辦電視公司的消息傳開後,民營電台也要求比照辦理。最後國民黨決定,中廣只投資中視一半股權,其餘股份開放給民營電台。然而,「公民合營」的結果是誰都不想出錢,中視資本額雖訂為1億元,實際到位卻只有1∕8,連添購設備都捉襟見肘。加上當時台視已開播7年,絕大多數演員、歌星、編劇,都是台視簽約的基本人員。可用「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來形容中視當時的窘境。

在先天不良下,要破局而出,唯有靠大膽的創意。在節目方面,翁炳榮先生製作了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部連續劇《晶晶》,原本還想製作國內第一部電視布袋戲,但因中央黨部有意見而作罷。人才方面,他堅持「發掘新人、訓練新人」,慧眼找來當時不過才17歲的鄧麗君,擔任中視《每日一星》歌唱節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建立「製作人制度」,以開放平台的方式,邀請外部好手提出節目製作企劃,從中挑選適合中視的節目,以克服中視人力不足的限制。他還請當時紅遍日本的翁倩玉,在中視開闢歌唱節目,裡頭每一首歌的中文歌詞,都是出自翁炳榮先生之手。

從100到10,000,如果沒有前面的「1」,後面有再多「0」也是枉然。在台灣廣播電視史上,翁炳榮先生就是那個開創性的「1」。他的大膽探索精神,永遠值得創意工作者效法!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5+6月號(454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