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視角說農村故事 中國導演霍猛柏林影展摘銀熊獎
第75屆柏林影展台北時間今天凌晨頒獎,中國導演霍猛以「生息之地」摘下最佳導演銀熊獎。全片以1991年中國北方農村為背景,透過一名10歲孩童的視角,展現看似平靜的日常生活背後悄然發生的社會變遷。
極目新聞等陸媒作了上述報導。40歲的霍猛在獲獎感言中表示,「電影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創作,感謝台前幕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也感謝演員們演繹了一群勤勞、善良、溫暖、堅韌的普通人。能把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的情感聯繫在一起,是電影最有魅力的地方」。
報導說,「生息之地」作為今年柏林影展首日展映的第一部主競賽影片,是霍猛繼「過昭關」之後執導的又一部劇情長片,延續了他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對鄉村題材的深刻理解,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展開河南東部農村一家四代的故事,呈現人和土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據報導,「生息之地」在霍猛家鄉河南實地取景,從10歲的主角到村民都是非職業演員,其中大部分是拍攝地的村民,「他們帶著地道的河南方言,為影片增添了真實的力量」。
「生息之地」的故事走過了春夏秋冬,幕後拍攝據報導也歷經4次開機,走過兩年四季。
極目新聞等陸媒作了上述報導。40歲的霍猛在獲獎感言中表示,「電影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創作,感謝台前幕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也感謝演員們演繹了一群勤勞、善良、溫暖、堅韌的普通人。能把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的情感聯繫在一起,是電影最有魅力的地方」。
報導說,「生息之地」作為今年柏林影展首日展映的第一部主競賽影片,是霍猛繼「過昭關」之後執導的又一部劇情長片,延續了他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對鄉村題材的深刻理解,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展開河南東部農村一家四代的故事,呈現人和土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據報導,「生息之地」在霍猛家鄉河南實地取景,從10歲的主角到村民都是非職業演員,其中大部分是拍攝地的村民,「他們帶著地道的河南方言,為影片增添了真實的力量」。
「生息之地」的故事走過了春夏秋冬,幕後拍攝據報導也歷經4次開機,走過兩年四季。
- 記者:中央社台北23日電
- 更多娛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