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11/7-9高雄衛武營歌劇院登場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綠光劇團世界劇場《八月,在我家》自9月在臺北首演後,各界佳評如潮,一票難求,11月7日至9日將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登場,舞台視覺保留寫實基調,還原臺灣70年代建築元素細節,台上的兩層樓剖面房子,讓人宛如偷窺鄰居吵架,並由13位實力派演員同場飆戲,在180分鐘直擊家庭風暴真相。
《八月,在我家》改編自普立茲得獎作品,綠光劇團睽違11年後再度重演,描述父親下落成謎後,3個女兒返家,面對母親掀起塵封多年的真相,姊妹們也卸下壓抑的沉默,家庭風暴一發不可收拾。一座「兩層樓剖面房子」觀眾宛如偷窺者,當愛與真相同桌,每個人都得面對難以逃避的凝視;正是因為他們吵得真實、吵得深刻,才讓我們有機會去反思,自己家裡是不是也存在著類似的隱形矛盾。
《八月,在我家》用黑色幽默揭開難以癒合的家族傷口,熟悉的情境與對號入座的「家庭對話」,有時荒謬到忍不住哄堂大笑;有時全場同步倒抽一口氣、搖頭嘆息。首度合作的王琄與張丹瑋兩人,這次在劇中飾演一對姊妹,兩人各自有家庭,但卻因為一段不適切的感情關係,造成兩人的姊妹情誼變成虐心又殘酷。
導演吳定謙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樣的寫實戲劇文本,用厚實的角色基底和劇情,喚醒觀眾對於原生家庭的省思,也許觀眾在觀劇過程中得到療癒和釋放;而舞台視覺保留寫實基調,還原台灣七○年代建築元素細節,台上的兩層樓剖面房子,讓你宛如偷窺鄰居吵架,有真實的既視感。舞台上圓桌置換原著中西方場景的長桌,彰顯台灣傳統家庭在飯桌上的輩份高低和人物的性格強弱與利害關係。
即便是十一年前的轉譯作品,擔任《八月,在我家》劇本翻譯的吳政翰與導演又共同調整了劇本,花了許多時間工作;語言反映生活與時代,當社會與溝通方式改變,人跟家庭的關係其實不太會變,但語言會,十年前的說法與語感,與現在的時代語言已經很不一樣。從翻譯到在地化,吳政翰要讓台詞更像「台灣人講話」要讓演員講得順、觀眾聽得懂。
吳定謙強調,家是人類一個跨越時空地域的共同主題,《八月,在我家》讓台灣觀眾欣賞的同時,減少隔閡並快速融入劇情核心。別再猶豫了,這場關於家、關於愛的年度大戲,熱烈展開的巡演場次,就等著您在高雄、台南、台中進場,一起感受它的魅力!
除了演員的演出精準到位、扣人心弦,《八月》的舞台設計、布景也相當可觀,直接將「家」搬上舞台,「兩層樓剖面房子」揭露家的真相,使觀眾宛如偷窺者,直擊喧鬧、傷痛與荒謬,而舞台上圓桌置換原著中西方場景的長桌,彰顯臺灣傳統家庭在飯桌上的輩份高低和人物的性格強弱與利害關係。(圖/張大魯 攝 綠光劇團 提供)
- 記者:王 雯玲
- 更多娛樂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