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 四組新秀發表階段性成果

【威傳媒陳惠玲編輯】



臺中國家歌劇院自 2019 年啟動「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致力扶植 30 歲以下、投入跨域藝術的青年創作者。計畫六年來已累積 47 位青年與 18 位導師參與,成為國內少見以「跨域創作」為核心的長期支持平台。今年歌劇院再度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以「演算藝術」與「音像藝術」為主軸,邀請國際與國內團隊擔任導師,陪伴學員展開為期半年的創作與實驗。四組青年團隊於日前( 11 月 22 日)發表階段性成果。



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 四組新秀發表階段性成果
2025 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演算組」導師勞孔團隊(Laokoon),引導學員爬梳思考脈絡,發展新的敘事形式。(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建霖)


歌劇院指出,今年「演算藝術」組由來自柏林與維也納的勞孔團隊(Laokoon)擔任導師,三位藝術家科西馬.泰拉斯(Cosima Terrasse)、漢斯・布洛克(Hans Block)與莫里茲.里斯維克(Moritz Riesewieck)長期關注科技如何改變社會、權力與感知。他們以豐富的跨域經驗,引導學員從個人經驗出發,重新思考數據與劇場敘事的可能性。



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 四組新秀發表階段性成果
2025 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演算組」學員王峻彥作品《映界》,透過即時轉譯行為與數據,讓觀眾透過VR虛擬場域直面AI詮釋的內心世界。。(圖/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李建霖)


楊凱婷的《媽祖訊號》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題,蒐集沿途聲音、影像與行走軌跡數據,從展覽式敘事轉向加入 1:1 金屬版「粉紅超跑神轎」裝置,透過展演讓觀眾直接感受信仰在群體行動中的能量流動。



王峻彥的《映界》則以「自我映射」為核心,透過行為與數據的即時轉譯,讓觀者在虛擬沉浸空間中,直面由自身行為生成、再被 AI 詮釋的心象場域,探問科技如何重新塑造我們觀看自己的方式。



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 四組新秀發表階段性成果
2025 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音像組」學員李昀儒與雅妮作品《暗場迴圈》,邀請觀眾參加銳舞派對,體驗被監視的環境中,是否還能恣意狂歡。(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李建霖)


音像藝術組由 Dimension Plus 超維度創意總監蔡宏賢指導,他以策展經驗切入,協助學員從觀眾視角審視作品、調整敘事節奏,讓作品在技術與感受間找到更明確的表達。



何芯源、何書賢的《月偏蝕》以光影與聲響重構空間感知,表演者化身「祭司」在裝置間執行儀式,象徵人們在面對未知技術時的依賴、崇敬與不安,營造人與技術之間既吸引又疏離的關係。李昀儒與雅妮合作的《暗場迴圈》則以派對為隱喻,邀請觀眾進入一個被鏡頭持續凝視的場域;在狂歡與監視並存的情境中,觀者不斷意識到自身身體的曝光,反思監控時代的自由與束縛。



參與學員提到,半年來在導師與專業講師的指導下,他們從多種角度重新審視作品,也深切感受到歌劇院在技術、行政與製作上的支援,讓創作得以無後顧之憂地推進。蔡宏賢表示,很高興能在創作早期與年輕藝術家並行思考,「一次次討論都產生新的火花,也看見他們對作品未來的想像與自信。」



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 四組新秀發表階段性成果
2025 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自2024年起與歌劇院共同支持「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計畫,提供科藝創作者實踐理想的舞台。(圖/臺中歌劇院提供,攝影:李建霖)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自 2024 年起以「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支持歌劇院,延續其在青年培育、教育合作與藝文推廣的核心策略。執行長許峻郎表示,期待透過此平台讓青年創作者勇於實驗、拓展創意邊界,一同探索藝術與科技的未來。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指出,LAB X 的精神就是鼓勵創作者勇敢做夢,「看著作品從腦海的想像逐步實現,是計畫最珍貴的時刻。」她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創新的點子加入,使歌劇院不僅是演出場館,更是成為跨域人才的實驗基地。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第三年階段成果發表

  • 歌劇院「藝起進劇場—京劇篇」國高中生受邀觀賞《拾玉鐲》

  • 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2023實驗成果發表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娛樂新聞
    人氣娛樂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