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股利連2年破兆元 台北市股民狠甩全台

股票投資熱度高漲,股利收入也成為民眾財富的重要組成。根據財政部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股利所得合計高達1.13兆元,寫下歷來第2高紀錄,僅較2022年度減少約500億元,且首度連續2年突破兆元大關,凸顯股民抱著「以股息養生活」的方式。
過去1年無論是高股息個股,還是配息型ETF,皆受到投資人廣泛關注與布局,搭配企業穩健配息政策,讓許多家庭得以透過長期投資獲得現金回報。財政部指出,近年台灣上市櫃公司每年發放股利金額,介於1.98兆至2.34兆元之間,其中由個人領取的股利報稅金額即高達1.13兆元,約占總發放額半數,顯示配息投資已是國人理財行為的主流之一。
財政部進一步說明,雖然外資在台股中持股比重頗高,所領取的股利並不納入個人所得稅統計;而企業法人獲得的股利則計入營利事業所得稅,因此透過個人申報資料,更能真實反映台灣家庭或散戶的實際投資參與度與分紅情況。
分析各縣市的報稅狀況,台北市再度穩居股利所得最高地區,2023年度合計3,705億元,遠高於其他縣市。新北市、高雄市與台中市分居其後,也都突破千億元大關,反映大都會區投資活動蓬勃、資本市場參與者眾多的趨勢。
反觀新竹地區,儘管擁有大量科技從業人口,股利所得卻相對保守,新竹市與新竹縣繳納金額分別為403億元與267億元,顯示高所得族群未必偏好配息型資產,可能更著重資本利得或其他投資工具。
整體而言,股利已是許多家庭穩定現金流的來源,甚至是作為補貼生活費、支付稅賦或規畫退休生活的重要財源。尤其在近年高通膨與利率變動環境中,穩定的配息策略成為抗震避險的主力,連帶推升高股息ETF產品的買氣。
財政部表示,從綜所稅股利申報趨勢發現,國人投資行為愈趨成熟,長期持有與領息觀念已成形。隨著人口結構轉變與退休財務需求浮現,預料未來股利收入規模將維持高檔,並持續強化家庭資產配置的穩定性。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 記者:卡優新聞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