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反制美禁令 分析:晶片或成美中貿易談判籌碼

美國近日對中國晶片實施全球禁令,北京昨天宣布反制,將制裁任何執行或協助執行美方相關措施的組織和個人。有分析說,在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交織的背景下,晶片議題可能成為雙方貿易談判的重要籌碼。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昨天的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所亞洲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鄭熹指出,半導體已成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戰場,即使整體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解,但在高科技領域仍可能看到摩擦持續,甚至升級。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趙明昊也認為,中美關稅戰與科技戰是併行的兩線。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晶片的全球禁令反映出華盛頓對中國企業、尤其是華為在晶片技術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擔憂,同時意在為後續的中美經貿談判製造籌碼。

儘管美中科技角力可能將加劇,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課程助理教授駱明輝不認為這會阻礙整體貿易談判,雙方似乎仍有足夠政治意願達成某種協議,因為兩國在關稅戰中都承受了相當沉重的代價。

對於美國政策是否可能調整的問題,鄭熹認為,美國短期內調整政策的可能性不高,因為華盛頓的相關政策不僅受商業利益驅動,更出於維護美國戰略技術優勢的考量。

美中關稅戰第一輪談判達成協議的隔天,美國撤銷拜登政府時期制定的人工智慧(AI)擴散出口管制框架,同時發出3項指導意見,加強監管海外AI晶片,其中一項指出,「在全球任何地區使用華為昇騰AI晶片,都可能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北京對此隨即表達不滿。

美國隨後雖調整措詞,改為「警告業界使用中國先進計算機(電腦)晶片存在風險,包括特定華為昇騰晶片」,但北京仍批評相關指南本身的歧視性措施和扭曲市場本質並未改變。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昨天表態稱,美國涉嫌構成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任何組織和個人執行或協助執行美方措施,將涉嫌違反中國反外國制裁法等法律法規,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