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產地攻防1/天價關稅讓4千億太陽能訂單掉下來? 業者邊接邊怕「這問題」

洗產地攻防1/天價關稅讓4千億太陽能訂單掉下來? 業者邊接邊怕「這問題」
美國商務部4月中下旬針對中國「經東南亞出口至美國」的太陽能產品,提出最低200%,最高則達3521%的懲罰性關稅方案。(圖/黃威彬攝、新華社)

[周刊王CTWANT] 全球股市仍在消化「川普震撼」,台股太陽能族群四月底卻意外迎來一場狂歡,4月22日像是初春「驚蟄」般,如同從冬眠中驚醒,元晶(6443)、聯合再生(3576)、茂迪(6244)三家公司齊刷刷亮燈漲停。多家業者告訴CTWANT記者,這波不只是美中關稅戰下的一波轉單潮,更是台廠重返全球市場的新契機。

引爆這波行情的是,美國商務部前一日(4月21日)宣布,對柬埔寨、越南、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太陽能產品徵收史上最重懲罰性關稅,最低200%起跳,柬埔寨最高達到3521%,理由是中國以「跨國補貼」,讓中國製太陽能板以「東南亞製」之名傾銷進入美國,重創美國本土。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料,這四國2024年供應美國約129億美元(約新台幣4200億元)的太陽能設備,占美國全部市場的77%。這次東南亞「出口跳板」被一槍封殺,對於被視為「夕陽產業」的太陽能台廠如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太陽能大廠元晶與聯合再生都證實近期歐美客戶的詢單湧現,法人更估轉單量上看百億元。「這機會真的太難得了。」一位在苗栗經營太陽能模組廠的業者私下對CTWANT記者感嘆。他坦言,自2018年後,國內市場被陸製模組壓得喘不過氣,現在終於等到局勢反轉,「只是這波轉單來得太快,也不知道能撐多久。」


洗產地攻防1/天價關稅讓4千億太陽能訂單掉下來? 業者邊接邊怕「這問題」
經濟部要求5月7日起凡出口至美國的台灣產製產品,皆須簽署「輸美國貨品原產地聲明書」,元晶等太陽能業者都表示支持。(圖/報系資料照、經濟部貿易署提供)

對於美國嚴懲「洗產地」,業者喜憂半參,除了喜迎轉單潮,也憂心「產地信任」戰役中,台廠能否順利脫身,「尤其在美國對太陽能產品展開高強度查核背景下,任何供應鏈中存在的灰色地帶,都可能成為新一輪制裁與懲罰的導火線。」這位苗栗業者憂心忡忡地說。

事實上,立委黃國昌4月25日在立法院總質詢中,點名聯合再生涉及「中國貼牌」、「洗產地」行為,質疑其由越南進口電池模組再貼MIT販售。聯合再生迅速發出四點聲明澄清,強調所有進出口作業「完全依法合規」,並無洗產地或產地標示不實行為,且保留法律追訴權。

這場指控拉高業者「自清」焦慮。元晶副總廖偉然日前公開呼籲,台灣雖因東南亞被封鎖而得利,但短期內恐面臨東南亞產品反向傾銷台灣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期望新政府對於海外低價傾銷台灣的太陽能產品進行雙反及反規避審查,防止台灣成為他國規避高關稅的「中轉站」。

為防堵洗產地疑慮擴大,經濟部貿易署宣布,5月7日起凡出口至美國的台灣產製(MIT)產品,皆須簽署「輸美國貨品原產地聲明書」,若經查屬實不符者,最重可處新台幣300萬元罰鍰。

然這份簽署並非萬靈丹,貿易署坦言,對於是否屬於中國製造,美方採「個案認定」機制,目前尚無明確的比例規範,仍需視貨品類別與組成決定,因此即使台灣認定為MIT,仍可能遭美國質疑,由於美國海關具備預審制度,廠商出口前可與買方協調並申請預先認定,以降低誤判風險。


洗產地攻防1/天價關稅讓4千億太陽能訂單掉下來? 業者邊接邊怕「這問題」
美國商務部報告指出,去年美國從東南亞進口的太陽能板產品中,超過 65%實際上是中國廠商僅進行微量加工後轉運美國的產品。(圖/翻攝自新華社)

面對新規定,業界多數支持,元晶太陽能副總經理江郅豪就表示,「會去鑽漏洞洗產地的,多是小型貿易商或中小工廠,簽切結書對我們來說不是問題。」但他也呼籲政府應進一步強化查驗力道,例如要求出口廠商提供生產工單,以提升制度可信度與落實性。

昔日被視為「夕陽產業」的太陽能產業,在美中關稅戰中有了翻身機會,元晶、茂迪等業者正積極轉向海外,鎖定美國、日本與歐洲,預估外銷占比將明顯拉升。這波新局面不只是轉單潮,太陽能台廠新一輪「MIT」轉型大考驗。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