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改場推廣不整地栽培技術 促進土壤永續與低碳友善農業

花改場推廣不整地栽培技術 促進土壤永續與低碳友善農業

【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近年來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研究,並持續試驗與推廣「不整地栽培」(No-till farming)技術。這種方法不需傳統翻耕,而是直接在土壤表面播種,並利用作物殘體覆蓋土壤,不僅能保護土壤結構,還可減少水分蒸散、土壤侵蝕與碳排放,對因應氣候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讓農友更深入了解相關技術,花改場於民國114年8月21日假壽豐有機農業研究中心舉辦不整地栽培觀摩會,邀請農友、農會以及農業合作社等成員參與。與會人員圍繞著試驗田觀摩覆蓋作物的輾壓及主要作物的播種,並就抑草效果、作物產量穩定性與機械操作等議題踴躍交流。透過現地示範與經驗分享,參與者對不整地栽培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提出寶貴建議,為未來技術推廣奠定基礎。


花改場推廣不整地栽培技術 促進土壤永續與低碳友善農業
▲研究同仁於田間示範不整地滾壓機操作情形。

不整地栽培理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中期,由美國羅岱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大力倡導,強調「健康土壤是健康農業的基礎」。其核心做法包括減少或避免翻耕、以作物殘體或覆蓋作物保護土壤,以及多樣化的作物輪作。這些原則已逐漸被歐美農業廣泛採納,並被視為調適氣候變遷與推動再生農業的重要途徑。

由於不整地栽培能維持土壤團粒結構,提升通氣與保水能力,進而促進根系發展及微生物活性,對作物生長極具助益。覆蓋作物則能調節土壤溫度、防止侵蝕與水分流失,並有效抑制雜草;豆科作物如田菁、太陽麻更能固定氮素,降低肥料依賴。同時,省略翻耕程序不僅可節省燃料與人力成本,也能減緩有機碳分解,達到減碳與永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花改場推廣不整地栽培技術 促進土壤永續與低碳友善農業
▲壓倒後的太陽麻形成草毯,覆蓋土壤,有助抑制雜草並提升土壤有機質。

花改場指出,不整地栽培必須依各地氣候、土壤與作物條件調整。以歐美為例,多採一年一期作,並搭配覆蓋作物設計模式;而臺灣多為一年兩期作,且在亞熱帶高溫多濕的環境下,雜草生長快速,如何兼顧抑草效果與穩定產量,正是研究推廣的關鍵。

為驗證適用性,花改場以田菁及太陽麻作為覆蓋作物,透過滾壓式輾草機將其壓平於土壤表面,形成「草毯」,隨後再利用不整地真空播種機,直接於草毯上播種高粱,實踐低擾動的栽培方式。初步結果顯示,田菁與太陽麻皆適合以輾壓方式終結,但需提高覆蓋密度以達更佳的抑草效果。未來研究將持續探討覆蓋作物的最佳終結時間,並測試不同經濟作物如大豆、玉米等,以拓展應用範圍。

花改場強調,不整地栽培不僅能減少勞動力與能源消耗,更兼顧土壤健康與作物產量,符合全球農業邁向低碳、永續及友善環境的發展趨勢。透過此次觀摩會的交流與示範,花改場期望能讓更多農友認識並嘗試此技術,未來將持續優化栽培模式,推廣至在地農民端,共同為永續農業發展努力。(照片花改場提供)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