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綠能改寫格局 新興國家成減碳主角
COP30聯合國氣候峰會今在巴西登場。在美國缺席並杯葛氣候行動、歐洲苦於實現綠色抱負下,現撐起綠能大旗者是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這在10年前達成巴黎協定時難以想像。
紐約時報指出,巴西、印度與越南等國正迅速擴展太陽能與風能;較貧窮國家如衣索比亞與尼泊爾,則打算跳過汽油車邁向電動車;產油的奈及利亞計劃建立首座太陽能板製造廠;摩洛哥想成為電池樞紐以供應歐洲汽車製造商;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近年已讓過半公車電動化。
這些綠能轉型背後重要推手,正是再生能源新超級強權的中國。
在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與電池已滿足國內市場後,中國企業如今將這些產品外銷到能源需求殷切的開發中國家,同時在越南、巴西等地投入數十億美元建廠,在當地生產太陽能板與電動車等產品。紐時直言,這儼然是中國在形塑當前一些成長最快經濟體的發展軌跡。
巴西外交官、本屆COP30峰會主席柯利亞多拉哥(Andre Aranha Correa do Lago)說:「我認為新興經濟體在這次氣候峰會已扮演不同角色。從應對氣候變遷角度來看,是開發中國家在向大家展示問題的解方。」
雖然像印尼、印度、中國與巴西等大型成長中經濟體仍未擺脫化石燃料,但這些國家愈發倚靠再生能源來填補能源需求,這不僅是基於成本下降,也是出於能源安全考量;許多國家希望減少進口化石燃料,以減輕外匯儲備壓力。
因中國技術帶來的綠能價格急速下降,讓新興經濟體實現擁抱綠能。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主席達斯庫普塔(Ani Dasgupta)指出,這顯示經濟發展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能夠並行不悖。
衣索比亞去年採取禁止進口新汽油車的非凡之舉;尼泊爾大幅降低進口稅,使電動車價格低於傳統汽油車。巴西則祭出政策讓中國車企如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在當地設廠。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淨零政策實驗室」(Net Zero Policy Lab)的數據,2011年以來中國在全球的製造業投資總額已超過2250億美元,其中3/4流向所謂「全球南方」的開發中經濟體。若納入通膨調整後計算,這筆金額甚至超過美國二戰後端出的「馬歇爾計畫」規模。
10年前各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時,歐美等工業化富國敦促開發中國家加快減碳腳步,如今風水輪流轉,變成川普政府率美國退出氣候峰會、中國積極形塑自己為全球穩定的支柱。
紐時指出,隨中國出口的太陽能板、風力渦輪與電池在今年創下新高,美國與歐洲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表示憂慮,認為嚴重削弱他們國內產業的競爭力。然而在COP30氣候峰會上,新興國家似乎另有看法。
柯利亞多拉哥說:「你不能一面堅持中國必須降低碳排,一面又抱怨中國在全球銷售廉價電動車。如果你真在乎氣候,後者其實是個好消息。」
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也直言,是中國朝清潔能源轉型在拯救巴黎氣候協定,認為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時,少有人預料到中國清潔技術製造商會如此迅速達到現在這樣驚人的規模。如今在西方對巴黎協定的政治支持減弱、全球卻仍能朝清潔能源轉型邁進,很大程度是由中國的清潔技術崛起所帶動。
對較貧窮國家而言,清潔能源成本驟降正好抵銷富裕國家做不到氣候融資承諾的衝擊。如今許多發展中國家仰賴的是中國的太陽能板與電池,這使得富裕國家拿不出錢協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的難題不再被放大。
紐約時報指出,巴西、印度與越南等國正迅速擴展太陽能與風能;較貧窮國家如衣索比亞與尼泊爾,則打算跳過汽油車邁向電動車;產油的奈及利亞計劃建立首座太陽能板製造廠;摩洛哥想成為電池樞紐以供應歐洲汽車製造商;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近年已讓過半公車電動化。
這些綠能轉型背後重要推手,正是再生能源新超級強權的中國。
在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與電池已滿足國內市場後,中國企業如今將這些產品外銷到能源需求殷切的開發中國家,同時在越南、巴西等地投入數十億美元建廠,在當地生產太陽能板與電動車等產品。紐時直言,這儼然是中國在形塑當前一些成長最快經濟體的發展軌跡。
巴西外交官、本屆COP30峰會主席柯利亞多拉哥(Andre Aranha Correa do Lago)說:「我認為新興經濟體在這次氣候峰會已扮演不同角色。從應對氣候變遷角度來看,是開發中國家在向大家展示問題的解方。」
雖然像印尼、印度、中國與巴西等大型成長中經濟體仍未擺脫化石燃料,但這些國家愈發倚靠再生能源來填補能源需求,這不僅是基於成本下降,也是出於能源安全考量;許多國家希望減少進口化石燃料,以減輕外匯儲備壓力。
因中國技術帶來的綠能價格急速下降,讓新興經濟體實現擁抱綠能。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主席達斯庫普塔(Ani Dasgupta)指出,這顯示經濟發展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能夠並行不悖。
衣索比亞去年採取禁止進口新汽油車的非凡之舉;尼泊爾大幅降低進口稅,使電動車價格低於傳統汽油車。巴西則祭出政策讓中國車企如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在當地設廠。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淨零政策實驗室」(Net Zero Policy Lab)的數據,2011年以來中國在全球的製造業投資總額已超過2250億美元,其中3/4流向所謂「全球南方」的開發中經濟體。若納入通膨調整後計算,這筆金額甚至超過美國二戰後端出的「馬歇爾計畫」規模。
10年前各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時,歐美等工業化富國敦促開發中國家加快減碳腳步,如今風水輪流轉,變成川普政府率美國退出氣候峰會、中國積極形塑自己為全球穩定的支柱。
紐時指出,隨中國出口的太陽能板、風力渦輪與電池在今年創下新高,美國與歐洲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表示憂慮,認為嚴重削弱他們國內產業的競爭力。然而在COP30氣候峰會上,新興國家似乎另有看法。
柯利亞多拉哥說:「你不能一面堅持中國必須降低碳排,一面又抱怨中國在全球銷售廉價電動車。如果你真在乎氣候,後者其實是個好消息。」
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也直言,是中國朝清潔能源轉型在拯救巴黎氣候協定,認為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時,少有人預料到中國清潔技術製造商會如此迅速達到現在這樣驚人的規模。如今在西方對巴黎協定的政治支持減弱、全球卻仍能朝清潔能源轉型邁進,很大程度是由中國的清潔技術崛起所帶動。
對較貧窮國家而言,清潔能源成本驟降正好抵銷富裕國家做不到氣候融資承諾的衝擊。如今許多發展中國家仰賴的是中國的太陽能板與電池,這使得富裕國家拿不出錢協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的難題不再被放大。
- 記者:中央社巴西貝倫10日綜合外電報導
- 更多國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