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加劇登革熱「感染率暴增」 太平洋多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周刊王CTWANT] 專家警告,氣候危機正加劇太平洋地區的登革熱疫情,導致感染率達到十年來最高水準,多國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其中薩摩亞、斐濟與東加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未來隨著全球氣溫持續升高,登革熱及其他氣候敏感疾病恐將更為普遍且嚴重。
根據《衛報》的報導,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的太平洋綜合監測系統(PSSS)數據,自2025年初以來,太平洋各國和地區已通報16,502宗確診病例與17宗死亡病例,為2016年以來最高紀錄。
其中斐濟累計10,969宗病例及8宗死亡,薩摩亞超過5,600宗病例並有6人死亡(包括兩名兄弟姊妹),東加自2月疫情爆發以來則通報逾800宗病例與3宗死亡。
太平洋共同體(SPC)副總幹事帕烏拉維維利(Paula Vivili)博士指出,登革熱過去具有季節性,但氣候變遷延長了病毒傳播季節,「部分地區如今全年都存在風險」。
登革熱由伊蚊傳播,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頭痛、關節與肌肉疼痛及皮疹,嚴重時可致命。專家表示,氣溫上升、降雨與濕度增加,為伊蚊繁殖提供理想環境,即使是在原本不適合傳播的地區。
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家喬爾考夫曼(Joel Kaufman)指出,暴雨會沖刷並孵化水面上的蚊卵,也會製造更多積水;即便在乾旱天氣下,疫情仍有加速蔓延的情況。
近月來太平洋部分地區,包括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出現極端降雨,而馬紹爾群島、諾魯及斐濟部分地區則經歷嚴重乾旱,這種反差預計將持續至10月。專家認為,極端天氣事件可能進一步推動蚊媒疾病傳播。
各國正採取不同應對措施,薩摩亞、庫克群島及美屬薩摩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庫克群島展開全島清理並加強殺蟲作業;東加與世衛合作強化疫情應對;吐瓦魯則透過社交媒體與社區活動宣導防蚊措施。紐西蘭亦向薩摩亞派遣臨床小組並提供價值30萬紐元(約17.8萬美元)的醫療物資。
然而華盛頓大學疾病生態學家博比雷納(Bobby Reiner)指出,目前的疾病監測系統不足以有效管理登革熱,多數防治工具,如清除積水、施用殺幼蟲劑、噴灑殺蟲劑等,未被證實能大幅降低傳播,且許多措施屬於被動反應,「往往在疫情擴散後才開始行動,為時已晚」。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資料,太平洋島國僅排放全球0.03%的溫室氣體,卻承受著氣候危機帶來的嚴峻健康威脅。專家呼籲,必須加強監測、提前防治,否則氣候變遷下的登革熱將成為未來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