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花園到垃圾遍地?七大奇蹟之一巴比倫陷維護困境 剩斷垣殘壁與雜草叢生

從空中花園到垃圾遍地?七大奇蹟之一巴比倫陷維護困境 剩斷垣殘壁與雜草叢生
伊拉克希拉附近的巴比倫遺址,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但現場維護人力不足,環境凌亂。(示意圖/達志/美聯社,下同)

[周刊王CTWANT] 伊拉克中部的古城巴比倫,曾是新巴比倫帝國的心臟地帶,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統治下的權力中心,如今卻是歷史與頹敗交織的遺址。在炙熱午後的陽光下,黃沙飄起,千年古城沉靜如昔,只剩少數遊客踱步於帝王足跡之間。


從空中花園到垃圾遍地?七大奇蹟之一巴比倫陷維護困境 剩斷垣殘壁與雜草叢生
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可能位於巴比倫遺址旁的幼發拉底河畔,學者至今仍在爭論其位置。

根據《CNN》報導,這座城市曾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象徵,建有壯麗的神殿與宮殿,更是傳說中「空中花園」的誕生地之一。如今雖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卻仍陷於維護資源不足、觀光配套落後等困境。2024年全年度,巴比倫共吸引約4萬9600名遊客,僅5370人為外國訪客。


從空中花園到垃圾遍地?七大奇蹟之一巴比倫陷維護困境 剩斷垣殘壁與雜草叢生
伊拉克希拉附近的巴比倫遺址,被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但現場維護人力不足,環境凌亂。

對旅人而言,踏上巴比倫遺址,猶如穿梭於傳說與考古之間。入口處重建的伊絲塔門(Ishtar Gate)以鮮藍色磚牆與金色浮雕圖騰再現輝煌,通往古代王室慶典的「遊行大道」仍可辨其遺跡。據傳尼布甲尼撒時期的巨大塔廟Etemenanki,即是《聖經》中巴別塔的靈感來源。


從空中花園到垃圾遍地?七大奇蹟之一巴比倫陷維護困境 剩斷垣殘壁與雜草叢生
巴比倫遺址入口重建的伊絲塔門,以藍色釉磚與金色浮雕再現古城榮光。

傳說中的空中花園,也引來無數考古學家的探索。伊拉克考古學者阿卜杜拉札克(Amer Abdulrazzaq)接受CNN訪問時堅稱花園確實存在,並認為可能位於幼發拉底河畔、鄰近今日的希拉(Hillah)遺址。不過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應位於北方的尼尼微。無論其真偽與位置為何,站在斷垣殘壁之中,仍令人不難想像水流瀑布與繁花密蔭的空中仙境。

儘管巴比倫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資產,當地觀光資源卻明顯不足。道路破損、標示不清、基礎設施簡陋,園區內甚至僅有4名清潔工維護整體環境。遺址內雜草叢生、垃圾遍地,連昔日迎賓大殿也難逃煙蒂與塑膠瓶的污染。文化部古蹟局代表拉埃德·阿卜杜拉(Raed Hamed Abdullah)坦言:「我們靠愛這座城市在苦撐。」

造成巴比倫今日困境的不僅是時間侵蝕,亦有現代政權與戰爭的干預。1980年代,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推動大規模重建工程,使用新磚重砌古牆,甚至將自己名字刻入磚面;美軍於2003年入侵後,將巴比倫設為駐軍基地,重型機具進入遺址,留下許多破壞與塗鴉。

即使在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單後,巴比倫的日常維護仍無穩定預算支撐,僅仰賴地方人員與導覽志工苦撐。22歲導遊哈希姆(Hussein Hashem)自小便愛上這座古城,原本主修生醫工程,後因熱情轉行導覽。他說:「我想讓世界知道伊拉克不如媒體形容那樣混亂,我們的歷史與人民值得被認識。」

在斑駁的城牆之間,仍可見尼布甲尼撒與薩達姆的名字並存,原始伊絲塔門早在20世紀被搬至德國柏林博物館,今日旅人所見僅為部分重建。雖然殘破,巴比倫仍具撼動人心的力量,是文明的見證者與歷史的記憶之地。

來自義大利的旅客韋加尼(Gianmaria Vergani)說:「這裡不只是景點,更像一場文明的朝聖。」他準備數月專程造訪,踏上這片古城時感動不已,「我等這一刻等了一輩子。」他的話,彷彿也代表所有仍願走進歷史廢墟、尋找記憶中巴比倫的旅人。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