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韓握手,亞洲產業合作邁入制度化新世代

當臺韓握手,亞洲產業合作邁入制度化新世代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主筆觀點】 「合作,不只是簽約,而是重新定義亞洲產業共榮的起點。」——陳光蘊,《創新聞 》主筆觀點。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此刻,臺韓兩國的經貿互動正進入實質深化的新階段。11月5日,全國商業總會(下稱商總)與韓國進口協會(Korea Importers Association, KOIMA)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由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署長劉威廉與駐臺北韓國代表部高尚郁代理代表共同見證。這場簽署,不僅象徵雙邊產業合作邁入新里程,更為亞洲中小企業的跨境交流,開啟了新的制度化模式。


當臺韓握手,亞洲產業合作邁入制度化新世代
▲許舒博理事長致詞|全國商業總會舉辦「臺韓產業交流論壇暨合作備忘錄簽署與商業媒合會」,許理事長指出臺韓產業應深化合作以達共榮。(圖/主辦單位提供)

從文化熱到經貿熱:雙邊合作的時機,正當其時

韓流與台創,近年成為亞洲最活躍的文化力量。據統計,2024年臺韓雙邊旅遊互訪人次達247萬,其中台灣赴韓約140萬、韓國來台約100萬。這股文化熱潮,也反映了兩地產業鏈的互補潛力。然而在經貿層面,卻仍存在明顯落差:2024年臺韓貿易總額高達645億美元,但我國對韓出口僅208億美元,自韓進口達437億美元,貿易逆差高達229億美元。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語帶誠懇地指出:「韓國是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卻僅為第六大出口市場。未來的合作,應讓韓國市場看見更多來自台灣的優質品牌與創新能量。」這句話,道出了此次MOU的核心精神——讓文化情感升溫,最終落實為產業實力的互惠。


當臺韓握手,亞洲產業合作邁入制度化新世代
▲尹英美會長發表談話|韓國進口協會尹英美會長表示,臺韓企業將以MOU為起點,共創亞洲市場新契機。(圖/主辦單位提供)

五大產業試點:打造臺韓合作「新樣本」

本次MOU合作聚焦食品、觀光、健康醫療、美容美妝與遊戲五大產業。這些領域不僅是市場消費的風向,更是兩國中小企業最具彈性與成長性的板塊。韓國進口協會會長尹英美指出:「KOIMA擁有約8,300家會員企業,長期主辦『韓國進口博覽會』,致力於穩定供應鏈與促進國際貿易。我們希望透過與商總的合作,讓更多韓國企業接觸到台灣的創新品牌。」對台灣而言,這場合作的關鍵在於——MOU不是儀式,而是一條市場直通管道。從企業媒合、通路拓展到共同參展,皆將形成「政府政策+民間實力」的雙軌推動機制,讓合作真正落地生根。

政策助力:讓制度化成為信任的基礎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署長劉威廉在致詞中表示,政府今年已編列預算鼓勵會展旅遊與買主來台採購補助計畫,未來將針對具潛力的國際合作企業提供制度性支持。同時,台韓已簽署「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協定」,進一步降低雙邊企業投資與合作的制度風險。這代表,未來台韓企業的合作將不再侷限於展覽或短期媒合,而能在法規、稅務與金融層面,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基礎。


當臺韓握手,亞洲產業合作邁入制度化新世代
▲劉威廉署長上台致詞|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署長劉威廉期盼透過制度化合作,推動台韓商界進入新格局。(圖/主辦單位提供)

讓MOU落地的三道命題

簽約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於執行。要讓合作備忘錄發揮長效,商總與KOIMA仍須共同回應三大產業命題:

1.從展覽走向常態通路 —— 建立試銷與長期銷售機制,讓台灣品牌持續進入韓國市場,而非一次性曝光。
2.設立進口服務中心 —— 整合買主媒合、檢驗標準與通關協助,降低中小企業跨境門檻。
3.文化導入品牌價值 —— 善用K-culture、旅遊與體驗行銷,將文化共鳴轉化為長期消費力。

唯有如此,MOU才能從紙面走向實體,從「交流」走向「共創」。


當臺韓握手,亞洲產業合作邁入制度化新世代
▲與會嘉賓合影|商總、韓國進口協會及駐台韓國代表部共同見證臺韓合作新里程碑。(圖/主辦單位提供)

主筆觀點:從競爭到共榮,亞洲合作的新典範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經.乾卦》這句古語點明:唯有理念相近,方能共振共榮。
臺韓兩國皆以創新為立國核心,在全球科技與文化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今日的MOU,象徵的是民間組織之間為區域經濟打造「非政府型FTA」的創新實驗。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期盼此合作能讓更多韓國企業了解台灣品牌實力;而韓國進口協會會長尹英美則強調,「雙方企業應在交流中創造新價值,在合作中尋找新機會。」在全球經濟動盪與地緣政治競合的背景下,這場跨國簽署的意義,不僅是商業合作,更是一種「亞洲企業共同體」的雛形。

從「韓流熱」到「產業鏈熱」,臺韓的互動正翻開新的一頁。若未來雙方能以共同標準、共同市場、共同品牌為發展目標,那麼今日的簽署,將不只是禮儀性的握手,而是亞洲經貿共榮的歷史開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