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可緩解失智? 學者提40赫茲研究成果

被閃爍的光一直照,可以改善失智?學者曾祥非1日介紹以光照改善失智的研究指出,目前在小鼠上有顯著成效,可降低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的沉積,也就是失智症的成因。但學者謝宗勳提醒,光照在人類上的效果還要再觀察,且還可以思考除了光照外,同樣頻率的聲波或其他刺激是否也有助改善失智。



特定頻率可降低失智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1日舉行「40赫茲光照是否可改善失智?」線上記者會,邀請台大心理系教授曾祥非、長庚物治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教授謝宗勳與長庚職治系教授鄭嘉雄分享有關減緩失智症的研究。曾祥非先介紹說,失智症的成因是因為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的沉積,而人體內25到100赫茲的腦波與記憶有關,因此學界想透過光照誘發腦波,觀察對失智症的效果。



曾祥非表示,有研究指出40赫茲光照(燈光每秒閃爍40下)對小鼠有效,韓國還有研究用不同燈光照小鼠,發現紅光與白光效果較好,可有效降低β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另外,40赫茲的聲音可能也有類似潛力,但目前都還在實驗中。但謝宗勳說,也有研究顯示,小鼠可能對40赫茲光照厭惡,反而讓實驗效果不明顯。



需長期照特殊光

「如果只有照一天光,不會有效!」曾祥非指出,動物研究指出,光照需要經過定期、長時間的照射才有出現效果,例如每天1小時、連續7天或3周,才能誘發腦波的活性。謝宗勳補充說,自己目前的小鼠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的小鼠腦波確實較低,且接觸到40赫茲光照後有改善,但是否能維持還要再觀察。



至於人類實驗的部分,曾祥非表示,還沒有明顯結果。不過有記者詢問說,市面上已經有產品聲稱「使用40赫茲光源,並且以複頻燈光技術,讓人眼不受40Hz閃爍干擾,且宣稱經細胞實驗驗證,可降低異常類澱粉蛋白的分泌與凝聚」,曾祥非表示,團隊有拿過該產品進行研究,但效果沒有很明顯。



「細胞研究有效,不代表人體一定有效!」曾祥非說,該產品的細胞實驗可能為真,但放到大腦上可能就不見得有效,且人類若要使用還是要透過眼睛等感官,很難直接拿光照腦細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