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台灣推運動 目標2030年增身體活動人口141萬

總統府今天召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聚焦從小培養健康習慣議題,針對半數國人身體活動未達標,提出4項策略,目標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

衛生福利部次長周志浩在會中簡報指出,健康台灣論壇10大建言中,針對「從小培養健康習慣」,透過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營造活躍社會、創造活躍環境、培養活躍國人、建立活躍系統4策略,盼達成2030年身體活動人口數較2021年增加15%目標,換算12歲以上應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

國內民眾身體活動不足狀況,周志浩說明,較其他國家嚴重許多。國內2021年統計,12到17歲兒童及青少年有82%身體活動不足,與WHO在2022年統計全球的81%差不多;但18到64歲成人方面有51%,遠低於全球的27.5%;65歲以上長者有64%,低於全球的44%。

改善策略1「營造活躍社會」,周志浩指出,希望訂定全民健走日、登山日、自行車日,提升大眾對身體活動益處的認知並組織大眾參加活動,並加強各部門專業人才培訓。

策略2「創建活躍環境」,周志浩表示,則盼整合都市計畫與交通規劃,在城市中建置行人、自行車空間,創建「隨時可以動」的環境;亦將盤點全國步道與自行車道布建情況、升級品質,並加強路網串聯與升級。

目標方面,周志浩說,預計4年增加自行車道220公里、優化路網200公里;運動場館預計自2024年的1563家,在2030年增加到2000家。盼打造友善公共開放空間,讓人人在生活圈中就能獲得良好運動環境。

策略3「培養活躍國人」,周志浩指出,盼透過良好體驗體育教育與活動、提供活動度較低或受限者身體活動的評估與諮詢,並於各公共場所辦理身體活動計畫,目標於2030年提升12歲以上身體活動比率達51%,並提升失能者參與活動人數達7.4萬人,整體規律運動比率目標達36%。

策略4「建立活躍系統」,周志浩說,盼加強執行監督與評估,發展新數位技術、提升監測系統,並以運動發展基金維持財務健全永續。

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則簡報說明高中以下學校健康促進議題課程與教學活動。他指出,經檢視,各級課程課綱與課本中,已經納入健康主題學習內容。

教學實施與師資部分,張廖萬堅指出,持續透過視導機制,督導各校依課綱規範排課;並由衛福部與教育部國教署攜手合作「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國家級計畫,每年度補助金額約新台幣6000萬元,加強跨部會及專業團體合作,奠定終身健康的基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