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戰延燒到供應鏈之戰 KPMG:台商需正視風險,打造韌性競爭力

川普關稅政策本周即將揭曉,各國政府嚴正以待。面對政策衝擊,前線企業首當其衝,專業顧問的角色,也因此從單純提供建議轉為安定軍心、協助企業應變的關鍵夥伴。此刻,企業不只需要政策解讀,更渴求具備行動力、落地執行的策略支援。
一、回顧與前瞻:建立風險感知力,從川普1.0學到什麼?回顧川普1.0時代,台商曾歷經一場產業定位與資源配置的集體檢視。在那波貿易戰下,企業被迫重新思考「我是誰」,是品牌代工的製造者?還是掌握通路的銷售者?不同位置,對應的風險與工具也大異其趣。
如今,美中貿易衝突重燃,台商再度面臨決策壓力。從財務與稅務的角度出發,企業需快速針對不同稅則與免稅清單進行毛利模擬。跨部門整合成為基本功,尤其是財務、關務與稅務團隊的緊密協作,才能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彈性與空間。
二、企業轉型關鍵:交易架構調整優先於遷廠面對關稅衝擊,「遷廠」看似直接,卻未必是最佳解法。實務上,生產體系如同神經網絡,牽一髮動全身。相比之下,調整交易架構、應用 First Sale Rule 等貿易工具,更能務實、迅速地降低進口稅基。
舉例而言,一筆訂單若由台灣下單、大陸製造、越南組裝、最終銷往美國,只要交易結構設計得宜,即可用首次銷售價格報關,有效降低整體成本。台商常見的「台灣總部+東南亞製造+美國通路」模式,具備靈活調整的天然條件,正可充分發揮架構優勢。這一切都凸顯出:企業需要具備跨國布局的規劃能力,並能精準設計與控管轉投資與關聯交易。
三、韌性升級的起點:從精實管理到模組化生產在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企業紛紛回歸管理本質 ——精實管理。這不僅是品牌客戶的要求,更是企業強化自身抗風險能力的基石。當製程效率與良率提升,自然能消化部分關稅壓力。
進一步,我們觀察到,許多企業將原本集中式的大型工廠,轉型為模組化、小型事業單位。這不只是縮小規模,而是追求更精準的彈性與更快的反應速度。模組化生產讓企業能快速調整產能,分散風險,將因應未來各國政策變動預留空間。
四、供應鏈共好:韌性不只是「自己不倒」真正的轉型,並非只看企業自身是否生存下來,而在於企業是否有能力「帶頭升級」,整合供應鏈上下游,推動整體體質優化。這正是「韌性供應鏈(Resilient Supply Chain)」的核心價值:從單打獨鬥,進化為聯合陣線。
在這條升級之路上,技術工具正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如:區塊鏈可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降低造假與糾紛風險;人工智慧則能進行供需預測與風險建模,協助企業提早布局;數據即服務(Data-as-a-Service)平台,讓企業能即時共享物流、報關、採購等關鍵資訊,加速整體反應速度。當這些技術應用真正與策略整合,企業便能擁有不只是韌性,而是韌性驅動的競爭力。
五、「無形疫情」下的數位轉骨:從關稅到關燈工廠COVID-19 帶來全球供應鏈的第一次重組,而這場關稅風暴,迫使企業進行第二次轉骨。多家企業已導入智慧自動化設備,從基礎機器手臂,到實驗中的人形機器人。這些技術不是炫技展示,而是為了解決「無工可用」的真實挑戰,打造真正能自營運的「關燈工廠」原型。
然而,成功的自動化並不只是引進新設備,而是要與現場節奏無縫整合。這需要老中青三代的共同參與,特別是經驗豐富、熟知流程節拍、工藝細節的老師傅與技術主管,能協助 AI 落地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
風險浪頭,是台灣企業重構競爭力的起點這波關稅只是未來十年地緣政治風險的縮影。對企業而言,重點不在「會不會再來」,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戰」。韌性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套持續鍛鍊的能力。
當企業願意正視風險、重構架構、升級內部流程、攜手供應鏈上下游共同進化,再搭配數位科技的落實應用,那麼,不論下一場浪頭來得多急多高,台灣企業都能站得更穩、走得更遠。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709 09:38:27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