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月「數位孝親節」:AI陪伴長者,科技也能暖心

資訊月「數位孝親節」:AI陪伴長者,科技也能暖心
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數位科技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影響長者日常生活與家庭關係的重要工具。台北資訊月首創「數位孝親節」,邀請多位樂齡教師透過智慧手機、平板及 AI 技術,陪伴長者重新掌握生活自主權、增進跨世代互動。

在台北市電腦公會長期推動的「樂齡英雄會」教育創新社群中,這些教師不僅教授操作技巧,更將課堂延伸至生活情境中,用教育與陪伴縮短數位落差,讓高齡學員在科技世界中找到尊嚴、自信與被理解的價值。他們的課程與互動,展示了科技如何成為生活的助力,也成為家庭情感交流的橋樑。

▋科技讓生活更自在 ▋許謙良老師-用數位課程拉近家庭距離

許謙良老師在台北市敬老協會推動樂齡數位教育超過20 年,從桌機、筆電到行動裝置,從視窗到雲端應用,帶領高齡學員跨越資訊落差。他觀察到,樂齡學員通常因與晚輩溝通障礙而渴望學習,希望在最短時間掌握技能,進而與家人現學現用。

老師特別強調安全與防詐教育,提醒學員辨識網路詐騙,讓數位技能不僅提升生活便利,也保護個人資訊。他指出:「科技能即時縮短家庭距離,數位手環、遠距關懷、線上交易與通訊,都能讓長者在安全與自主中享受生活。」

他曾帶領高齡學員用 AI 模組生成照片、文字與影音作品,學員開心地與晚輩分享成果,父母與孫輩間的互動變得更多元,家庭氣氛也因此活絡。許老師認為,教學不是單向知識傳遞,而是陪伴長者找到自信與尊嚴的過程。

▋教學即是陪伴 ▋游岳寬老師-從智慧手機到生活自信的跨世代橋樑

游岳寬老師自COVID-19前受邀全國 22 場「三合一數位研習營」,分享智慧手機應用,從此投入樂齡數位教育。他的課堂專注於解決長者最基本的手機操作問題-下載實用 APP、清理暫存空間、製作早安圖與簡單影片剪輯。這些看似簡單的技巧,卻能帶給長者莫大的成就感,許多學員一次又一次重複報名,熱情不減。

他最印象深刻的案例是 80 歲阿公學會語音輸入,節省打注音的困難;78歲阿嬤則用 AI 製作 Q 版早安圖,與小孫女互動,甚至引發孫女創作並販售早安圖。除了技術應用,他還教學員查詢捷運出口、使用 foodpanda 訂餐、搭乘公車,讓日常生活更自主方便。游老師說:「數位學習不只是操作,更是讓他們重新鼓勵自己、找到生活樂趣的過程。」

課堂上,他會透過YouTube影片、實際操作示範,讓學員邊看邊做,不僅提升技能,也增進互動。他深信:當長者能掌握科技工具,生活就能更有尊嚴,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與家人連結。

▋學習是生命力 ▋陳素梅老師-用耐心與專業打造高齡數位社群

陳素梅老師退休前在NEC電腦公司服務38年,退休後投身樂齡數位教育,至今已有11年教學經驗。她在松山樂齡學習中心、台北市立圖書館與資訊展擔任講師,兼任數位諮詢志工,形成完整的數位推廣循環。

她在課堂上運用生活化案例、操作示範與 AI 創作工具,讓長者輕鬆上手。曾有八旬母親為了能和女兒保持聯繫,每週固定報到,學會使用 Siri 語音撥打 LINE 電話,成功連結母女情感。陳老師感慨:「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情感交流的助力。」

她還觀察到,熟練學員會主動幫助剛接觸的同學,形成「一起學、一起成長」的氛圍。課程不僅傳授技能,也促進社群互助與情感交流。她強調,教學準備充分、教材貼近生活,是讓長者學得安心、用得自在的關鍵。

▋科技陪伴長者,拉近世代距離

自2017年起,台北市電腦公會每年於「資訊月」設置樂齡專區,今年【樂齡數位生活樂園】首度推出「數位孝親節」,將科技從工具轉化為家庭與生活的橋樑。對長者而言,一支手機、一個APP,不只是操作技能,而是重拾生活自主、維繫親情、創造互動的可能。

展區透過任務式互動體驗,串聯日常生活各面向,讓數位學習真正走入生活。樂齡教師與學員共同參與,不僅學會技能,更在互動中建立連結,成為世代交流與科技陪伴的新典範。每一次成功操作、即時分享,都在翻轉熟齡族與科技、與家庭的距離。

「數位孝親節」不只是展覽或課程,而是一種社會實踐:當長者能自主使用智慧型裝置、創作 AI 作品、與孫輩互動,科技便化作情感與生活的橋樑。樂齡教師以耐心與創意證明,科技的價值不在於功能多先進,而在於能否真正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政策、企業與學研合作的支持下,樂齡數位教育成為縮短數位落差、提升老年幸福感的重要力量。「樂齡英雄會」持續提供教師社群與創新課程支持,讓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一種關懷與社會連結,開啟高齡生活的新可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