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牙刷、「粉紅超跑」竹碗到竹單車 林家宏把永續變成供應能力
元泰竹藝社第二代的林家宏,原本是修飛機的職業軍人,退伍後在台南創立品牌服飾。直到幾年前,眼見竹產業的沒落而回到家鄉接手,致力於以循環經濟為目標,開發各式竹製產品,更研發出全台第一支竹牙刷。12年來,他陸續研發出各種實用、美觀、並兼具環保的竹產品,讓永續成為供應能力,從台灣走向國際。

軍校鍛鍊與潮牌創業 竹藝之外的青春試煉
在南投竹山,曾經六成以上居民都與竹產業相關。清晨時分,滿載竹子的卡車駛入鎮裡,卸貨時轟然傾落的聲響,成了整個小鎮的背景樂。元泰竹藝社負責人林家宏,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祖母製作竹耳耙,父親經營竹棒針工廠,家門口的車聲與工廠的炊煙,刻劃了他對竹產業最初的記憶。
年輕時,林家宏並非循規蹈矩的學生,他形容自己「調皮、愛玩,卻對有興趣的事專注投入」。在母親建議下,他報考軍校,離開竹山到高雄岡山、台南修飛機引擎。六年的軍旅,讓林家宏養成精準的邏輯思維與模組化的解題習慣。他笑說:「修戰鬥機和做設計其實很像,都是要拆解問題、找到故障點,再一步步排除。」
退伍後,林家宏選擇不走「20年等終身俸」的穩定道路,而是投入自己熱愛的設計領域。在台南,他押上百萬積蓄自創潮流服飾品牌,與朋友一同經營店面。那段時光,他幾乎沒有收入,卻用盡心力實驗。轉折點出現在一次與哈雷重機社群的合作,林家宏深入研究騎士文化,重新設計200件T恤,短短兩週全數售罄。他由此體悟:設計不能只是自我表達,而要捕捉文化的語言,轉化為符號。
「那時候我們辦攝影展、FICXED GEAR 、街頭活動,年輕得瘋狂。」這段創業歷程,為林家宏日後回到竹山注入了新的眼界與能量。

回望竹山 將傳統工藝推向當代
林家宏回鄉契機,除了因父親遇重大變故,家中打算停業,也同時來自母親的一句話:「全台灣做竹棒針的,現在只剩下我們。」這句話既是提醒,也是召喚。林家宏聽見的不是產業的夕陽,而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價值。「如果我們放棄,就等於讓整個產業消失;但若我們堅持,就是全台灣唯一,沒有比這更酷的事。」
與塑膠、金屬、木材相比,竹子的加工更繁複,卻擁有獨特彈性與手感,能減少手工編織的疲勞。林家宏將軍旅養成的邏輯與潮流創業的設計思維引入傳統產業,重新調整製程,並思考如何能賦予其新的美學定位。他強調,不是守著舊法,而是把竹藝轉化成當代語境的一部分。
回到竹山時,林家宏一度以為,把過去做潮牌的那套「拍好照片、寫好故事、辦活動」複製過來,傳統產業就能立刻煥然一新。很快他發現自己天真了。製造不是「跳轉」,而是一次次把縫隙補齊。
第一道縫,是人心,要說服家人與老師傅,從「這樣做就好」轉向「為什麼、怎麼樣做更好」;第二道縫,是機器,家裡仍是他童年看過的老設備,無法滿足品質與穩定度。他決定把錢花在關鍵點——自動化與治具,讓每一顆竹料都能以可控的節拍進出製程;把飛機維修時養成的「模組化」與「故障排除」帶進竹工廠,逐步建立規格、樣本與記錄,讓感性的工藝有了理性的底座。
轉型方向並非「憑空想出」,而是從市場訊號與合作需求長出來。飯店業者拋來第一個題目:「能不能做一支100元內、適合旅客的竹牙刷?」林家宏照例先做功課,他把市面牙刷買回來,量刷頭寬度、拆刷毛束數,反覆試算觸感與清潔效率,最後決定先把「刷頭好不好刷」做到極致,再談其他。量產的關鍵,是敢投資在會拉開差距的技術上:他籌錢添購植毛與鑽孔設備,讓「竹柄+刷頭」真正變成一支可以穩定出貨的商品。
刷毛材質則經歷一段「血淚史」。從常見尼龍出發,他聽見消費者對環境友善的期待,轉而測試可分解材質:豬鬃過硬、入口易傷;羊毛太軟、受力即散;最後找到手感與耐用度兼具的馬鬃,並追溯到英日百年品牌的使用脈絡,才確立產品線。為了讓專業端也買單,他與牙醫診所合作,依不同病患需求開發客製化刷型,免去醫療院所動輒百萬的開模費,以小量彈性回應真實場景。

從竹吸管到粉紅超跑竹碗 讓情境成為創新設計
做一支竹牙刷,牽動的不是單一工序,而是三段產業鏈的重新接合——前端是竹農與竹材處理(尺寸、乾燥曲線與含水率要說清楚),中段是工藝與自動化的對話(鑽孔、植毛、拋整的容差與節拍),後段是通路教育與使用者回饋。
林家宏說:「垂直整合很累,但不整合,你就和別人一樣。」因此他把鏈條往上下延伸:往上進山與在地竹農對表物性與料況,往下把製程透明化,歡迎媒體與民眾走進工廠,看見竹子如何被「規格化」。
開源的第二個產品,是來自網友的提問:「為什麼不做竹吸管?」他以為簡單,卻卡在「規格穩定」這一關。吸管若要量產,原料直徑、肉厚與節距必須連續且可預測。他便與花蓮在地部落合作,建立穩定供料模式,再用群眾募資與媒體教育把議題推大。當社會開始討論一次性塑膠吸管的替代方案,竹吸管成了被看見的選項,也打進海外手搖飲通路,把「台灣的竹」端上國際吧台。
材料選擇不求硬改物性,而是尊重差異、因材制用,孟宗竹、桂竹各擅所長;牙刷柄用纖維密度與握感均衡的材種,吸管改以直徑與直線度穩定的料源。這種「不硬拗材料」的策略,讓製程成本不被無謂的矯正吞噬,反而把精力用在設計與使用情境上。

「品質是絕對前提。」回望近 12 年的返鄉創業,林家宏把每一次產品上市,都當成一場「從情境走回製程」的實驗:先用社群敘事打開想像,再把話題熱度導回機具、容差與產能管理。他說,自己喜歡戶外、錄影與各式活動,「那些生活方式,會自然轉譯成品牌語言」,也讓合作對象不必硬套商業模板,而是順著品牌本色推進。
白沙屯媽祖遶境的「粉紅超跑」竹碗,是他把情境轉為設計語言的代表作。與綠色餐飲、同縣小農合作,從「不要製造一次性垃圾」出發,將碗、杯加入彈性穿繩,信眾行進間能解放雙手、隨吃隨掛;功能優先、趣味其後,卻意外成為社群熱點。
另一頭,南投合歡山暗空園區的竹杯,則以「去官方標章化」的設計策略,改以台灣野生動物與在地意象作為視覺主軸,既是伴手禮,也是一堂永續旅遊的「隨手課」。兩款年銷量合計逾數萬件,成為品牌穩定的現金流。
把永續變成供應能力,才是難處。林家宏從不把「竹」當萬靈丹,而是回到材料本性與流程最佳化:竹杯、竹碗要耐用、好洗,必須把竹種、肉厚、含水率與乾燥曲線說清楚;產線上,治具與自動化的比重要控制,避免手感差異放大良率風險。他不追獎項,反而花大量心力「簡化工序、縮短節拍」,讓單位時間的價值可以被計算,讓工廠活得下去,永續才不是口號。

把話題熱度變在地產能,讓台灣成為開發試驗場
和南投魚池雲品溫泉酒店數年的ESG合作,是把話題變產能的範例。從館內導入竹製日用品到開辦DIY課程,元泰先親帶課、再將教學流程模組化,由飯店自行運作、材料由元泰供應;訂單放大後,必須拉動周邊衛星工廠協作,分散加工節點以維持交期與品質。「一個商品的成功,真正受惠的應該是整條產業鏈上的人。」林家宏說。
問他為何元泰的技術「難以複製」,他不諱言關鍵在兩端:一是材料端不可控、需要 3~5 年摸索材料習性;二是機具端要能量產化,單靠手工無法維持成本與一致性。「台灣很適合當全球開發基地——市場小、鏈條緊,試錯快。把製程整理成可移轉的『知識包』,就能輸出到不同國家落地。」
為了讓年輕人願意靠近,他刻意把產業「做得好玩」:參與戶外節慶、設計竹單車與健走杖,先用文化與活動養出社群,再自然導回消費與實用產品。「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是改變別人的想法、和重塑習慣。那就從好玩開始。」

當爆款與話題退潮,產業鏈仍能持續運作
這幾年,他也開發出竹單車。他說,竹單車不為性能稱王,重點在於把傳統材料翻成當代語彙:高識別、差異化,讓年輕世代在街頭與戶外文化裡看見竹的可能。以戶外與永續為切入口,他帶著竹杯、竹碗、竹單車走進日本、法國等展會。林家宏強調,永續不是口號包裝,而是回到「材料即本質」:竹本身具再生性,設計只需把功能、耐用與清潔做到位,自會引來國際買家深入討論合作。
在工廠端,他把「零廢棄」落實到日常,加工產生的竹粉、邊料全數交由在地小農做肥料與堆肥;製程少用工業化藥劑,事業廢棄物極少。
面對原料波動、供應不穩等現實難題,他以關係與流程解題:強化與上游竹農、周邊衛星工廠的協作,確保產能與品質並行。未來三年,他要把竹山打造成「竹材料開發實驗室」:從竹粉3D列印、雷射切割到竹機構件,建立可複製的SOP與自動化模組,將技術包輸出到有在地竹種的國家,讓知識成為可持續擴張的產品。
信心從哪來?林家宏笑說,是大量練習與不斷驗證的結果。「把可承受的失敗當作試驗成本」,在一次次校正中累積專業。在他手上,竹不再只是傳統工藝的符碼,而是一套可被教、能被量產、而且足以自我迭代的技術體系:前端尊重材料,中段優化製程,末端連接市場。當爆款與話題退潮,留下的是能持續運作的產能與被看見的地方勞動。林家宏說:「讓永續成為供應能力,讓地方變成開發現場。當大家都看見它好玩、可行、養得活人,產業才會真的活起來。」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蕭紫菡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