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從珊瑚礁魚類化石、考古遺址魚類遺骸與現代魚類標本,科學家詮釋了7000年來加勒比海珊瑚礁魚類組成及體型的變化。沉積物裡的化石記錄了人類密集捕魚之前的珊瑚礁生態系原貌,也記錄了哪些生態元素已被改變,哪些則具有高度韌性。


在生態學研究中,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一直都是十分令人著迷的課題,但要說明其中複雜的營養階層變化並不容易。這不只需要長期的生態資料,也要釐清是由上到下的營養階層效應(top-down control)或是下至上(bottom-up control)的調控機制,此外,近代人類對生態系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Dr. Aaron O’Dea(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於多明尼加共和國採集全新世珊瑚礁沉積物。圖片來源:Sean Mattson/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全新世(7000年前)珊瑚礁。圖片來源:Sean Mattson/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


體型變大還是變小? 從標本看「掠食者釋放效應」


過往加勒比海的漁業活動歷史,記載著豐富的鯊魚數量。但今日的潛水愛好者若也想看見鯊魚等大型魚類,可能要失望了,這類高級掠食者在珊瑚礁區幾乎已看不見。


這樣顯而易見的魚類組成變遷問題,卻因過去資料難以取得而幾乎無法解答。我們選擇從沉積物取得史前生態資料,並與現今相同地點的樣本比較,試圖理解加勒比海珊瑚礁魚類群聚結構,以及營養階層之間的變化。


我們在巴拿馬與多明尼加共和國兩地的珊瑚礁沉積物採集了全新世(7000年前)與近代近6000顆魚類的耳石、800顆鯊魚的盾鱗與雀鯛在珊瑚上的咬痕紀錄,也檢視了考古遺址所挖掘到的魚類遺骸(骨骼或耳石)以此了解物種組成與體型大小。




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全新世珊瑚礁沉積物之魚類耳石。圖片來源:Lin et al. 2019



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全新世珊瑚礁沉積物之魚類耳石。圖片來源:Lin et al. 2019


領域性極強的雀鯛是著名的「藻類農夫」——牠們藉由咬除珊瑚水螅體、「種植」喜愛食用的藻類——這個特殊的行為造成珊瑚骨骼上特殊的增生結構,保存在化石中。因此,藉由計算珊瑚化石上咬痕的頻度及大小,可以推測出當時雀鯛的數量以及口徑的大小(即體型大小)。


這些標本中,全新世的魚類化石(因地質年代不夠久遠,僅能嚴格的稱之為半化石)代表了幾乎未受人類影響的生態系狀態。而考古遺址的魚類遺骸,則能夠反映小規模漁業對珊瑚礁魚類的影響。




耳石、咬痕與骨骼——加勒比海的古生態證據 看漁業活動對珊瑚礁影響


全新世珊瑚礁沉積物。圖片來源:林千翔提供


從這些魚類的標本中,我們得知現今加勒比海珊瑚礁的鯊魚數量只有7000年前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類偏好捕撈的大型魚類(例如笛鯛和石鱸)體型也比史前時代縮小約22%。而這些大型魚的獵物,也就是中小型魚類如雀鯛、鯷魚和銀漢魚等,其數量卻是過去的兩倍,體長則增加了17%。


這個研究發現首次提供了人為干擾的「掠食者釋放效應」(predator release effect)的古生態證據,意即頂級掠食者被人類大量移除後,下層獵物便得以大量繁衍。這個假說很早就有生態學家提出,但因為無法確切得知人類活動前的珊瑚礁生態樣貌,而使這個假說一直無法被證實。


珊瑚礁小魚展現韌性


另一個重大發現是:生活在珊瑚礁縫隙中的隱蔽性底棲魚類,在過去數千年間則維持穩定的數量及體型。這些魚類通常體型極小、生性害羞、棲息範圍侷限且躲藏於珊瑚礁礁體的複雜空間內,代表性魚類有鰕虎、䲁及天竺鯛等。


因為這樣的生活習性與體型,在傳統水肺潛水調查中很難有詳細資料。但也因為牠們的生命史短、生長週期快速,在珊瑚礁魚類群聚中,實際的數量與多樣性往往比預期的高很多,是近年珊瑚礁魚類研究中進展快速且備受矚目的魚類。


化石紀錄也指出,當掠食者的數量減少與體長變小時,棲息於珊瑚礁縫隙中的底棲小型魚,並未受到同樣的衝擊。這或許代表了牠們的特殊生態棲位與生活史特徵,讓這些魚類在面對改變時更具有韌性。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