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凍、石頭厝、瀕危植物海米 台灣極東走讀暨海岸守護行動

2025年8月30日,在豔陽高照的夏季尾聲,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簡稱自然環資)攜手曙旅文化工作室講師吳函恩,以海岸保育與文化保存為信念,帶領Patagonia的會員走進台灣極東岬角、即將消失的漁村——馬崗,讓志工在走讀中親近土地,在行動中讓自然發生。



石花凍、石頭厝、瀕危植物海米 台灣極東走讀暨海岸守護行動

志工與移除成果合影。攝影:張宸瑀


活動初衷始於海岸守護。龍門沙灘位在本島最東邊,日據時期名稱「舊社」範圍、現今核四廠所在地,而這片沙灘也是海米全球分布範圍最南端的棲地。海米,在未結花穗的季節乍看似雜草,但它其實是《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列載「極危」植物,沙灘現況因工程廢棄物、外來種入侵,使包含海米等多種濱海原生種植物棲地遭受威脅。本次志工們齊力移除多達29.3公斤的裂葉月見草,以在明年春天爭取海米的生存空間。



石花凍、石頭厝、瀕危植物海米 台灣極東走讀暨海岸守護行動

走下龍門沙灘:極危植物海米全球最南端的棲地。攝影:張宸瑀


在捲袖之前,迎接志工們的第一課,是一場與海共生的走讀。屹立百年、厚達160公分的馬崗石頭厝,是「海景第一排」的視角,也是「海浪第一排」的生活寫實。2018年11月曾嘗試以聚落建築群申請文化資產登錄,但在審議大會上因「與周邊聚落相似性過高」為由而失敗收場,僅有部分建物得以登錄為歷史建築。


而今(2025)年6月,多年來居民針對前案的行政訴訟最終獲得最高行政法院發回更審,現更迫切需要大眾關注。志工活動當天,巧遇在地居民江大姊與眾人聊起世代生活及文資古蹟申請的歷程,那保留的一壘一砌都是對土地的深情。



石花凍、石頭厝、瀕危植物海米 台灣極東走讀暨海岸守護行動

走讀石頭厝:嚴峻環境下先民以人字及亂石砌構築厚牆。攝影:張宸瑀


除了有形的石頭屋,馬崗更保有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資產——海女文化。在正午的烈日與海風中,志工們穿著稻草與麻繩編織的防滑草鞋,一行人浩浩蕩蕩跟著83歲的罔市阿嬤,走下她討海七十載的石坪仔潮間帶。看著阿嬤熟練地辨認海物及撬開石蚵,眾人佩服驚呼。


中午,社區媽媽們則準備了靠海吃海的風味料理,有海鮮麵、海菜煎餅、涼拌珊瑚草,還有用豬油炒製的牽罟飯與石花凍。志工們也自備餐具、實踐不剩食,以珍惜的心感謝在地款待。



石花凍、石頭厝、瀕危植物海米 台灣極東走讀暨海岸守護行動

石坪仔潮間帶:海女阿嬤帶領志工發現潮間帶生物。攝影:黃育文


活動尾聲,儘管志工們卸下手套及茄芷袋時已滿身大汗,但仍凝神聆聽在地居民分享這片沙灘上曾遭盜採破壞與公民監督的重要。志工們互相提醒「我們是過客,住在那裡的人才是真正過生活的,旅人要學會的是尊重」;也有志工回饋「對於海女阿嬤知足、快樂與硬朗的模樣印象深刻,希望台灣早期女性的永續採集文化能被記載與記得」;更多的則是「謝謝有一群人持續守護台灣的環境」,同時許下「以後將多為大自然換位思考」、「帶孩子繼續參與志工行動」,點滴匯聚成對環境守護的溫柔承諾。



石花凍、石頭厝、瀕危植物海米 台灣極東走讀暨海岸守護行動

志工戴著手套移除裂葉月見草。攝影:黃育文


志工埋頭沙灘拔除外來種,雖微小不足道,但當一群人意志專注且行動不懈,就如在地居民匯聚細小力量成為抵擋大浪至今的屋牆。由衷期許社區能再次迎來希望曙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