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業拚開發小型核反應爐 供電數據中心

全球邁入AI時代,為獲足夠低碳能源需求,大陸科技業與核電企業紛紛合作開發小型核反應爐,期望未來能取代已達役期的煤電機組,並為科技業的數據中心提供大量電力使用。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特邀顧問、大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前董事長王炳華近日表示,小型核反應爐目前已是美國、俄羅斯、法國等核電強國研發的重點,美國能源部近來重啟9億美元資助計劃,支持相關商業化開發,Google、甲骨文、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公司紛紛投資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擬為其數據中心提供無碳電力。
王炳華指出,目前大陸的資訊技術、交通運輸大企業等都與核能企業合作展開小型核反應爐為數據中心供電的示範項目前期論證,以及一體化車載微型動力反應爐研發項目,主要有中核、中廣核、國家電投、中科院、清華大學和中船重工等6個集團和單位進行開發,研發形成不同用途、不同功率的12種小型核反應爐技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陸基型水冷式反應爐、海上型水冷反應爐、高溫氣冷式反應爐、快中子反應爐和熔鹽反應爐。
其中,中核集團研發的「玲龍一號」ACP100目前為工程示範建設階段,預計2026年建成,屆時將是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型反應爐;北京清華大學開發的200MWe高溫氣冷式反應爐則已於2023年底投入商業營運;大陸中科院開發的2MWt釷基熔鹽實驗反應爐也於2024年實現滿功率。
王炳華提到,大陸煤電機組在2030年前後,將會有一波壽命到期的高峰期,部分老小機組將會逐一淘汰。近年來,大陸的華能集團、國電投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都已對此展開在原力火電廠址建設小型反應爐機組的前期研究、論證。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大陸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小型核反應爐仍在發電應用上具有局限性,與大型核電站相比,也不具備市場競爭力。不過針對出口市場,王炳華指出,大多數一帶一路的共建國家國土面積較小,人口規模適中,大型核電站其實不適合,而小型核反應爐會更好地適應其電網容量和區域用電、供暖等需求,大陸未來可透過外交活動對潛在市場宣傳,同時調整相關技術,加快形成適應中小電網國家需求、特殊區域用能以及非發電領域發展需求的小型核反應爐。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定義,每單位的發電能力在300千瓩(MW)以下者,為小型核反應爐,約為傳統核動力反應爐發電能力的三分之一。
- 記者:愛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