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溝灣遺址發現距今4500年青銅器 重寫長江中游冶金史

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近日公佈一項重量級考古成果,確認河南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青銅鏃與青銅棒形器,經科技分析可追溯至距今約45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晚期。這是目前長江流域發現年代最早的青銅鑄件,意味長江中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已掌握銅錫鉛三元合金鑄造技術,改寫既有學術界對中國青銅文明起源版圖的認識。
據中新社報導,研究團隊指出,這兩件青銅器皆出土自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地層,青銅鏃殘長3.66公分,形制與同時期石鏃一致。青銅棒形器亞圓柱狀殘件,長6.45公分。
器物表面可見明顯範縫與鑄造痕跡。金相檢測及成分分析顯示,均為銅錫鉛三元合金,但雜質含量較高、質地酥鬆,呈現典型早期冶金工藝特徵。
長期以來,中國最早的青銅遺存多見於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如馬家窯文化青銅刀。此次在長江中游地區發現年代更早的青銅鑄件,使學界必須重新檢視青銅技術在南北區域的傳播與發展。
研究團隊表示,溝灣遺址的發現說明,長江中游並非被動接受北方冶金技術,而是可能同步或獨立發展。45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已進入早期金屬時代,為中國文明「多元起源、一體發展」提供關鍵證據。
溝灣遺址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2007至2009年因工程建設而展開考古發掘,併入選「2008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
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兩件小型青銅器,雖不起眼,卻足以將長江流域的冶金史向前推進近半個千年。
- 記者:愛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