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敵視」到「交易」的美中關係/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日經中文網 9 月 12 日報導指出,川普第二次執政後,美國的「敵視中國論」正在減弱。該報導認為,川普政府已經從過去的「價值對抗」逐漸轉向「交易導向」,甚至不排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尋求一場對美國有利的「大交易」。此一觀察,確實反映華府近期的氛圍變化,但若要全面理解這一轉向,仍須看到報導未及處理的層面。
該報導亦指出,美國政府內部對中態度逐漸軟化。國務卿盧比奧從過去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危險的敵人」的強硬言辭,轉為強調「開放與建設性溝通」以及「戰略平衡」。國防部政策副部長科爾比,則提出「印太軍事平衡」的概念,聚焦逆轉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劣勢,並淡化「必須在經濟與軍事上全面戰勝中國大陸」的傳統立場,轉向更務實的戰略否認策略。
在具體政策上,高科技管制出現「交易化」趨勢。第一次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對華為及相關企業祭出全面封鎖;但第二次執政後,川普允許美國半導體巨頭向中國大陸出口產品,只要上繳部分利潤給政府。TikTok(抖音國際版)也從安全風險對象,轉為川普親自使用的宣傳工具。這些跡象似乎顯示,川普不再以「體制競爭」作為對中政策的核心,而是傾向透過談判換取實際利益。
該篇報導的核心敘事,是將美國對中政策描繪為「鐘擺式轉向」:從 2017 年彭斯演說劃清與中國大陸的界線,到如今川普釋出善意,仿佛美中再度走向合作。然而,這種敘事容易忽略美國內部的制度制衡,也容易高估川普個人意願,對整體戰略的影響。
首先,美國制度性力量的存在。即便白宮態度軟化,國會的跨黨派共識仍然是對中強硬。近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對台軍售及涉台法案,都是總統難以輕易推翻的結構性政策。軍方與情報部門的規劃,更不會因川普一時的交易思維而全面轉向。
其次,中國大陸的反應也被忽略。北京的核心利益如台灣、南海問題,從未被視為可供交易的籌碼。即便川普展現務實,習近平的政權在強調「自主可控」與「鬥爭精神」的氛圍下,讓步恐怕會造成內部政治風險。中國大陸或許會利用川普的利益導向,進行「有限度交易」,卻未必會在戰略性領域妥協。
第三,盟友安全的焦慮僅被輕描淡寫。日本擔憂被「抽走梯子」固然重要,但台灣、南海國家乃至歐洲同樣面臨風險。如果美國過度強調利益交換,盟友可能質疑其承諾的可靠性,進而加速尋求戰略自主。
第四,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的矛盾未被凸顯。允許半導體對中出口換取稅收,可能影響美國長期技術優勢;加上 TikTok 轉為政治宣傳工具,雖能獲取年輕選民支持,卻可能埋下更深的數據安全隱憂。這些政策看似靈活,實則增加了不確定性與結構性風險。
最後,價值議題的淡出值得注意。拜登政府曾將美中定位為「民主與威權的體制競爭」,而川普政府則淡化此價值層面,轉向經濟交易。這或許能短期降溫,但也打擊美國凝聚盟友的道德基礎,使國際秩序更趨碎片化。
川普2.0政府,的確展現出對中政策的柔化與務實,但這更像是戰術性的調整,而非戰略性的逆轉。美國的制度制衡、中國大陸的戰略底線,以及盟友的安全焦慮,都將限制這一轉向的深度與持久性。
因此,與其說美中關係正走向新的合作,不如說它正進入一個更具不確定性的「交易時代」。在這個時代裡,短期的利益交換或能緩解緊張,但長期的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這不僅是華府與北京之間的試探,更將深刻影響台灣、日本及整個亞太的戰略格局。(照片翻攝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