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與光復鄉的啟示:中國買得起美豆,買不起兩岸的和平統一嗎?/游智彬

游智彬(新黨副秘書長)
「川習會」不只是兩個大國的角力,更是一場關乎人類命運的對話。川普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卻必須靠中國的穩定、靠亞洲的和平。於是,美國放下傲慢,中國展現誠意,達成稀土解禁、農產品回購、貿易暫緩戰火的共識。中國買得起美國的大豆,買得兩岸的和平統一嗎?
2025年9月23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十四條生命倏忽消逝。這場悲劇,是台灣制度性崩壞的鏡子: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預警機制形同虛設,官僚推諉冷漠以對。當媒體忙著追責任、地方議長忙著翻桌打架,那十四條生命的哭喊無人回應。若兩岸早已統一,若台灣能融入大陸的防災體系、基建網絡與緊急應變系統,這十四個靈魂,也許就能得救。
中國大陸在汶川地震後三年重建上萬村鎮,在河南暴雨中出動千架直升機、十萬部隊馳援。那是「人民至上」的治理能力,是「人命關天」的中國現代化保障。相較之下,台灣的悲劇層出不窮,從鐵路出軌到橋樑坍塌,從消防人員殉職到山區堰塞湖潰堤,問題都出在治理崩壞與政治對抗。兩岸分裂的現狀,拯救不了人民;兩岸對抗的現狀,只會讓悲劇重演。
大陸提出「七個更好」——讓人民生活更好、讓社會治理更好、讓環境生態更好、讓國家更安全、讓世界更和平、讓民族更團結、讓未來更光明。中國大陸準備好了,而台灣呢?台灣是否準備好「接球」?準備拋棄對立、擁抱和平、迎向統一?
統一不是恐懼的來源,而是悲劇的終點。光復鄉的十四條生命,飛機再也不吵、雨聲再也不驚,那是他們以血泣出的呼喊:不要再讓政治凌駕生命。兩岸若能統一,防災體系能互通,救援資源能共享,技術與人力能整合,那麼,災難就不再是命運的詛咒,而是制度能化解的挑戰。
川習會讓世界看到合作的力量,也該讓台灣看到和平的希望。中國買得起美豆,更買得起統一後的繁榮與安寧。唯有和平統一,才能讓光復鄉的十四位亡靈安息;唯有民族再凝聚,才能讓悲劇不再重演。
願川習會不只是歷史的一頁,而是兩岸共生的新起點。願光復鄉十四條生命的悲歌,成為喚醒台灣的鐘聲——讓和平成為信仰,讓統一成為良知,讓「更好的中國」也成就「更好的台灣」。(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