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直播打賞亂象,讓虛擬世界回歸正軌/羅登廉

羅登廉(自由撰稿人)
打開直播軟體,有時像闖進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場域,如以尊嚴換流量的審醜表演、量身定制的情感騙局、誘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以金錢為主導的攀比戰場等。中國中央網信辦10月28日啟動的「清朗·整治網路直播打賞亂象」專案行動,勢必要掃除這股歪風邪氣。
有人可能覺得,這些亂像是主播沒底線,但根源不只如此。有主播裝貧困戶賣慘,私下卻戴名表開豪車;有人冒充醫生編故事,就為騙老年人的養老錢,現在甚至用上AI造虛假人設。這些人算準了一般人的善意和好奇,把直播變成了收割人心的工具。可讓人生氣的是,平台明知道哪些內容在踩紅線,卻因為能帶來流量和收益,要嘛睜隻眼閉隻眼,要嘛乾脆推波助瀾給流量。主播和平台的這種默契,把直播生態攪得烏煙瘴氣。
最讓人揪心的還是孩子。有十幾歲的少年刷光媽媽的積蓄,就為當上主播口中的「家人」;還有主播教唆孩子偷用家長身分資訊,繞過監管。雖說有退款機制,但要證明是小孩操作,需要找一堆證據跑斷腿,很多家長最後只能認栽。這次專案行動把誘導未成年人打賞列為重點,算是給家長們吃了顆定心丸,可光靠監管還不夠,家長的監護和學校的引導同樣不能缺位。
成年人的非理性打賞更透著一股荒唐。有人一晚上砸幾十萬當榜一大哥,就為直播間裡那點虛假的“排面”,或只為搏得主播青睞;平台還特意給高額打賞的人搞防禁言特權,把金錢變成了直播間的特權通行證。從心理學上說,打賞後的即時回饋會讓人上癮,平台偏偏利用這一點,設計出各種PK、榜單,把直播變成了金錢比拼的戰場。據媒體報導,有人4個月就刷了30萬,薪水剛到手就刷沒了,事後後悔卻追不回錢。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其實,打賞本身沒什麼錯,本是觀眾對直播內容的認同。 2024年直播產業營收超兩千億,有近兩億主播帳號,顯示直播本該有光明的前景。但現在劣幣在驅逐良幣,好好唱歌跳舞的沒人看,靠搏眼球騙打賞的卻賺得盆滿缽滿,長此以往誰還願意做優質內容。
這次專案行動要斬斷的,就是這根畸形的利益鏈。平台需真正負起責任,別再把流量當唯一目標,好好設個打賞上限,把那些違規的帳號和MCN機構清出去。主播也應該明白,靠低俗假賺來的錢長不了,若真有才藝有內容,觀眾自然願意買單。觀眾更要清楚,打賞是為了開心,不是為了攀比或出於某種企圖,別被直播間的熱鬧沖昏了頭。
當然,整治不是要搞垮業界,而是要讓直播回歸原本的樣子。等那些歪門邪道的路被堵死了,直播才能真正變成展現才藝、釋放善意的地方。這樣的熱鬧才值得看,這樣的打賞心裡才踏實。(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