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關鎖板子磯/熊代厚

熊代厚
在安徽蕪湖,有一個板子磯,位於荻港鎮南千米之外的江邊,被譽為“吳楚關鎖”,它不但是長江二十四磯之首,還是渡江戰役中解放軍突破長江的第一個登陸地,老電影《渡江偵察記》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電影也是在這裏取景的。
板子磯和陸地並不相連,相當於一個小島,上去要坐渡船。站在渡口,可見板子磯突兀於江中,其下水流湍急、驚濤拍崖;其上怪石嵯峨,甚是險峻,宛如披甲的衛士,守護著奔流不息的長江。
登臨後,半腰有一條長長的濱江棧道,一直延伸到螺絲嘴。沿著棧道行走,眼前長江如一條巨龍奔騰東去,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明代宋棠曾贊板子磯“勢吞吳楚千年壯,穩鎮中流亙古今”,此刻登臨,方能體會到這份跨越千年的雄渾氣魄。
登山石階依勢蜿蜒而上,由青石鋪就,在細雨中溫潤發亮。拾級至頂,可見一磚塔,六角形,中空,塔身爬滿了野草與青藤。
這是明萬歷年間修建的鎮風塔,原有七級,清代被毀,現僅存二級。雖是殘塔,卻依舊頂著“砥柱大觀”“天峰聳秀”的匾額,風骨不減當年。
往前,可見一棵千年古銀杏,幾人方可合圍。眼下正是深秋,樹葉一片金黃,江風吹來,簌簌落下,如蝴蝶翩躚起舞,煞是好看。
2013年12月30日,一場雷擊,大火熊熊,把整個樹身幾乎燒空了。本來它難逃此劫,沒想到它竟涅槃重生,依然屹立磯上,枝繁葉茂。更讓人稱奇的是,它的根部還長出了九棵小銀杏,如龍生九子,四周圍繞。
在古銀杏樹附近,有一閣,高丈許,斗拱卷門,飽經滄桑,古樸凝重,為黃公閣。黃公是抗清明將黃得公,為保南明弘光帝,戰死板子磯,後人建此閣紀念他的赤膽忠心。
清軍在消滅了李自成後揮師南下,進逼南明政權。弘光帝逃到蕪湖黃得功軍營,說:“除了你我已沒有誰可以依仗了。”黃得功泣淚說:“願效死。”
黃得功準備護駕去浙江,還未成行追兵就到了,於是在板子磯江段與多鐸率領的清軍展開激戰。他胳膊受傷,幾乎快斷掉了,他用布帶吊著胳膊,佩戴著腰刀,指揮著手下和清軍戰鬥。
最終寡不敵眾,他知道大勢已不可為,便拿著敵軍射在身上的箭,刺喉而死,實現了自己“願效死”的諾言。
黃得功死後,叛將縛住弘光帝,獻給了清軍主帥多鐸。自此,延續270多年的明王朝正統政權,在板子磯徹底覆滅,歷史在這裏轉向一個新的方向。
沿著石階往下,可見當年國民黨軍隊挖的戰壕,再往下,是渡江戰役陳列館。
1949年4月6日,解放軍先遣渡江偵察大隊在板子磯成功登陸,不僅為後續大部隊的全面強渡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還極大地激發瞭解放軍的鬥志,堅定了渡江作戰勝利的信心。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全面爆發,27軍在板子磯成功登岸,標誌著渡江戰役取得了重要的勝利,並為後續行動奠定了基礎。
此後,在短短的24小時內,30萬大軍成功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地區,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國民黨軍隊,江南得以解放。
歷史在板子磯,再一次發生了重大改變,一個舊政權覆滅,一個新中國誕生。
紀念館中完好地保存著當年渡江的舊木船、黑色手搖式電話、登陸時吹過的衝鋒號,還有各種槍械、磨損的軍服和作戰地圖,每一件實物都承載著動人的故事。
我靜立於前,耳邊仿佛傳來隆隆的槍炮聲,震天的呐喊聲;抬眼江面,似乎硝煙彌漫,萬帆競發。
現在都難以想像,敵軍在這裏架著密集的機槍,下麵是長江天塹,一只只木船,如何能頂著如雨的子彈沖磯而上?
其時大霧,也許是天意。天意又是什麼呢?天意是民意,得民意得天下。
板子磯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即為軍事要津,《左傳》記載吳楚“鵲岸戰役”發生於此 。三國時為東吳軍津要塞,曹操與孫權曾在此鏖兵。東晉大司馬桓溫也曾在此據赭圻築城,南宋在此處築炮臺抗金,包括上文所述的黃得功在此抗清。
但最著名的當屬這次偉大的渡江戰役,它作為 “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天塹的最早突破口”,成為了革命歷史的見證者,被永遠鐫刻在歲月的深處。
江水恒流,星轉鬥移,如今的板子磯不僅是一處風景勝地,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雖然歷史的背影漸漸遠去,但站在這裏,腳下的土地仿佛還殘留著戰火的餘溫,能強烈感受到先烈們為了信仰而英勇鬥爭的精神。
這種精神,和著那江風,那古閣,那紀念碑,融匯成一種永恆的記憶與力量,不僅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更讓我們深刻銘記過往,珍惜當下的和平與安寧。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