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背蛻變時光/曹建龍

曹建龍
昨天回了趟老家,村前的曬穀坪乾淨,池塘水清亮,那棵活了幾百年的柏樹,依舊枝繁葉茂。小時候住慣的老屋子,直到新農村建設搞起來,徹底變了樣。石板路不見了,換成了水泥路,又平又寬,走起來踏實。
這幾十年,老家的變化是真的大,稱得上天翻地覆。村子能有這麼大變化,說到底還是村幹部敢想敢幹——老輩人說“窮則思變”,一點不假,變了才能走得順。
咱村叫大山背,名字就透著意思——依山而建,裹在群山裏頭。村子後邊是背鼓山,前頭橫著一道蛇形的矮丘,右邊群山連綿,左邊沒山,卻呈山谷地貌。從遠處望去,村莊恰似安睡在一個巨大的搖籃裏,靜謐安穩。
村史藏著一段傳奇。很久以前,村莊是黃氏管轄的荒野,由一位隱士守護。曹氏先祖曾因家貧以放牧為生,一日為尋走失的山羊,一家三口輾轉至此。只見藍天白雲相映,青草野花繁盛,山澗流水潺潺,矮樹青竹搖曳,是放羊的絕佳之地。先祖便向黃氏隱士提議,以每年幾塊大洋的價格,租賃此地十年。
立契約那日,先祖五歲的孩子手持燒黑的竹棍玩耍,不慎脫手,竹棍恰巧落在契約的“十”字之上,添了重重一撇。黃氏隱士未曾細看便珍藏起來,先祖看在眼裏,暗自欣喜卻未聲張。十年期滿,黃氏隱士催先祖離去,先祖卻道“尚有九百九十年租期”。待契約取出,“十”已成“千”,隱士頓時瞠目結舌。
雖說是“靠山吃山”,但除了村後背鼓山林木繁盛,曾為村民提供建房、燒火的木料,其餘山巒多是禿嶺。左側是“三十六灣”的群山,屬本村管轄的範圍不多。沒人說得清去“三十六灣”要繞多少個彎,它緊鄰香花嶺,地形險要、位置偏僻,卻蘊藏著二十餘種礦產,成了發家致富者的必爭之地,也讓不少頭腦靈活、肯吃苦的村民借此發家。
“靠水吃水”倒是名副其實。左邊大山腳下的五星水庫,乾旱時能灌溉周邊十五裏內的田地,不僅滋養本村,更惠及鄉鎮多個村莊。二十年前,水庫每隔三五年便會抽幹捕魚,每家每戶能按人口分到鮮魚,剩餘的魚售賣後,還能為村集體創收幾千甚至上萬元。
可近些年,受“三十六灣”採礦影響,水庫井水斷流、滲漏頻發,幾番補救,收效甚微。我總盼著奇跡發生,見到水庫碧水清澈、幽靜溫柔,藍天、白雲、白鷺倒映水中,風起時碧波蕩漾,風靜時宛若平鏡。如今再看水庫,堤壩已修繕完好,清水重新流淌,既灌溉田地,又蓄水養魚,繼續滋養一方水土。
破舊的房屋、狹窄的石板路,實在滿足不了村民的生活需求,村幹部順勢提出整體改造的想法,很快得到全村人支持。不久後,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吹進村莊,家鄉進行整體改造。村幹部帶頭跑政策、協調土地,挨家挨戶徵求意見,最終確定“整體規劃、集中建房”的方案。往日狹窄昏暗的石板路、老木房,都被推土機清得乾乾淨淨,嶄新的房屋拔地而起,村民們欣喜得好幾夜合不攏眼。
如今,新農村建設仍在推進,村牌坊附近陸穀嶺的土地已被推平。用不了多久,這裏不僅會建起一排排整齊的住宅,還將配套休閒廣場、便民服務站,讓村莊的生活設施更完善。
從石板路到水泥路,從滲漏水庫到清水複流,從破舊木屋到整齊新居,大山背的蛻變,不僅是村容的翻新,更是村民日子的紅火、鄉村活力的重生。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