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太魯閣 預計上半年開放天祥局部區域

內政部推動太魯閣國家公園震後重建,圖為布洛灣聯外道路遭巨石阻擋。(圖/內政部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0403地震發生滿1週年,太魯閣國家公園自去年遭受芮氏規模7.2強震重創,不僅帶來環境的破損,也帶給花蓮人甚至國人滿心的創傷。內政部說明,經過太管處一年來無數人次的努力,針對環境條件較為穩定地區,如太魯閣臺地遊客中心及西寶以西之景點,目前已可供民眾休憩或健行;另預計今年上半年可陸續開放天祥遊憩區局部區域,及蘇花公路沿線的崇德、大清水遊憩區,同禮部落居民出入的得卡倫及大同大禮等地區。
面對地震發挑戰,內政部立即啟動了災後重建,組成跨署處的重建小組積極投入重建工作,並爭取了30億元的園區重建經費,希望儘快恢復太魯閣的美。
內政部表示,重建過程中,除面對餘震不斷外,也接連遭遇凱米、山陀兒到康芮等颱風的肆虐,更讓重建之路環境更加困難。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執行的整體重建工作,是依環境條件及災害情形分期分區進行重建工作,並適時調整。
內政部說明,經過太管處一年來無數人次的努力,針對環境條件較為穩定地區,如太魯閣臺地遊客中心及西寶以西之景點,如西寶社區、洛韶社區、關原遊憩區、小風口遊憩區、合歡北峰步道、小奇萊步道、石門山步道、合歡東峰步道、武嶺觀景臺等,目前已可供民眾休憩或健行;另預計今年上半年可陸續開放天祥遊憩區局部區域,及蘇花公路沿線的崇德、大清水遊憩區,同禮部落居民出入的得卡倫及大同大禮等地區。
此外,太管處也同時辦理軟性音樂會及環境教育活動等,特別是動員志工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成種子球,復育震後受傷的邊坡;持續舉辦太魯閣峽谷音樂節、部落音樂會、推動山海部落小旅行等,希望能修復山林也療癒人心,也讓來太魯閣的旅人,能一起為太魯閣加油。
內政部表示,重建之路仍然漫長,未來將透過高科技儀器(例如LiDAR光學雷達、UAV空拍等)對災區地質岩層、邊坡岩石裂縫、植被等詳細的評估與調查後,提供工程規劃設計的依據,再啟動強化工程設計、施工。同時,內政部亦已請國土管理署、空勤總隊等單位,共同擔負重建工作,如布洛灣、長春祠地區的整建。
內政部最後強調,除了硬體設施的重建外,也以崇敬大自然的精神,集合眾人的智慧,讓山林休生養息,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景色,也留給花蓮鄉親更好的未來。太魯閣國家公園一定會與花蓮民眾、專家學者、地方政府與社團共同合作,推動負責任的旅遊,讓遊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共同守護這片珍貴的土地。
相關新聞
震殤週年1/「全區修復恐需10年」NOWnews直擊太魯閣仍滿目瘡痍
震殤週年2/蘇花鐵公路2「轉骨」方案 防東台灣淪孤島
震殤週年3/花蓮觀光「冰河期」緩步回溫 異業結盟拚度國旅寒冬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