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魚塭轉研究基地

台灣大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魚塭轉研究基地
全球首創的「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首波植樹行動正式啟動,由50名台灣大志工與研究團隊種下1,200株欖李樹苗,計畫於三年內完成3,000株紅樹林復育。(圖/台灣大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台灣大哥大秉持「Open Possible 能所不能」品牌精神,攜手產官學界啟動全球首創的「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定台南台江國家公園2.7公頃閒置魚塭,轉型為融合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藍碳復育示範基地。計畫自去年12月5日宣布之後,由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領軍,結合9家機構、15位專家學者,歷時半年完成「地形重塑與潮汐模擬」、「土壤活化工程」與「分區實驗設計」三大關鍵工程,成功打造紅樹林最佳生長條件,並導入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與奈米科技等創新技術,將養殖廢水轉化為紅樹林所需養分,大幅提升碳吸存效率,預估碳移除效能可提高至少四倍,每年每公頃可望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

2025年5月23日首波植樹行動正式啟動,由50名台灣大志工與研究團隊種下1,200株欖李樹苗,計畫於三年內完成3,000株紅樹林復育,透過人工復育組與自然演替組的對照觀察,將閒置魚塭轉化為高效「天然碳捕手」。此計畫將精確量化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溫室氣體排放變化、水質淨化效益與生物多樣性指標,建立台灣本土藍碳技術與監測管理模式,未來更將推廣至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及中南美洲等紅樹林資源豐富地區,為全球氣候行動與聯合國SDG13(氣候行動)及SDG15(陸域生態)永續目標貢獻台灣的智慧與實踐力。


台灣大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魚塭轉研究基地
台灣大希望從一口魚塭開始,打造具國際輸出潛力的藍碳復育典範。(圖/台灣大提供)

從一口魚塭開始 打造具國際輸出潛力的藍碳復育典範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指出,藍碳復育不僅是台灣大正面迎擊氣候變遷的新策略,更是台灣乃至於全球推動永續的關鍵突破口。紅樹林作為全球最有效的碳匯之一,其碳吸存能力是陸地森林的4至6倍,能在吸收二氧化碳,緩解氣候危機的同時,提升沿海生態系的韌性與生物多樣性。透過結合複合式養殖與奈米科技等先進技術,閒置魚塭得以轉型為天然儲碳倉庫與生物多樣性熱點,實現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雙重目標。

林總經理進一步表示,當前全球對藍碳的研究與投入仍屬初期階段。台灣大希望抛磚引玉,藉由攜手產官學界研的力量,共同探索創新的吸碳方式,將藍碳相關研究成果落實為實際行動,打造藍碳復育的高效且可複製模式,取得更多精準的科學實驗數據,期待未來能將成功經驗輸出至東南亞等紅樹林資源豐富地區,為全球氣候行動與永續目標貢獻台灣的智慧與行動力。


台灣大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魚塭轉研究基地
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表示,這次志工行動不只是種下一棵樹,更是種下對永續的承諾。(圖/台灣大提供)

永續行動內化成DNA 每位志工都是自然碳匯的助力推手
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表示,這次志工行動不只是種下一棵樹,更是種下對永續的承諾。台灣大志工招募一開放內部報名即迅速額滿,展現同仁對自然與氣候議題的高度認同與行動力。劉副總經理強調,透過每一次的參與,員工能與環境產生深刻連結,讓永續內化為DNA,形成企業文化並落實到每一寸土地的實際行動。未來計畫不僅限於企業內部動員,更將在地扎根、結合沿海社區培力,推動「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的社區參與與永續教育,串聯更多利害關係人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台灣大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魚塭轉研究基地
計劃未來三年能具體地在南台灣的土地上,以科學方式驗證紅樹林對地球的多元價值。(圖左: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圖右: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圖/台灣大提供)

閒置魚塭大變身!科學家打造潮汐控制實驗場
「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之研究團隊耗時兩個月改造2.7公頃閒置魚塭,藉由三大關鍵工程打造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首先,「地形重塑與潮汐模擬」透過重整、修復土堤,重現紅樹林生長所需潮汐節律;其次,實施「土壤活化工程」,降低水位、調控土壤酸鹼值與鹽度,打造紅樹林黃金生長帶。最後,進行「分區實驗設計」,將種植場域劃分為人工復育組與自然演替組,將總面積2.7公頃實驗區劃分為種植欖李與五梨跤的栽植區、施以肥料進行促進生長增匯試驗區,以及紅樹林植栽區中間留空白對照區,以自然方式讓植物自然演替生長比對。每株間隔約1.3 公尺,總計復育3,000株紅樹林木。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表示,此次計畫得以推動,感謝國科會的研究經費支持,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實驗用閒置魚塭,以及台灣大哥大投入復育紅樹林實驗所需經費與跨界協作,促成國內罕見的產官學三方合作先例,寄望未來成為復育藍碳典範。研究團隊將紀錄復育紅樹林所施用技術、紅樹林復育前後之碳匯與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對生物多樣性、漁業生物及其他生態系服務之共效益,積極建立屬於台灣的紅樹林復育技術與監測管理模式,並進一步將復育與監測管理模式規模化,將計畫推廣至台灣西南沿海,與東南亞、太平洋島國或中南美洲國家紅樹林資源豐富國家,成為全球企業經營自然碳匯的典範。


台灣大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魚塭轉研究基地
本次台灣大志工招募一開放內部報名即迅速額滿,展現同仁對自然與氣候議題的高度認同與行動力。(圖/台灣大提供)

本計畫是由國科會「淨零碳排-新興生物型負碳科技之研發與應用」計畫所支助的三年期整合計畫。由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擔任計畫總主持人,並結合來自台灣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臺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多家生態、科技顧問公司的15位共同主持人,跨領域共同執行8項子計畫,內容涵蓋碳匯、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等領域,推動藍碳復育創新技術,並拓展濕地復育的國際合作。如今有了台灣大哥大的企業資源投入,讓這項計劃未來三年能具體地在南台灣的土地上,以科學方式驗證紅樹林對地球的多元價值。



相關新聞


中職/孫易磊好投「阿公」有注意到!古久保:U18就感受他的魅力


端午節超商整堆買一送一!美式拿鐵買5送5、可寄杯 衛生紙3.4折


廖峻脫險轉普通病房!廖錦德吐「動員7部門搶救」經紀人也發聲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